第732章 经验之谈,金玉良言
作者:黄小邪写桃花   大唐宠妃:我在东宫陪三郎最新章节     
    其实对于太子的失败,郭元振和裴伷先是有些遗憾的。
    韦后专权,武氏复振——对于当今皇帝李显的表现,大臣们的失望情绪早已蔓延朝野。
    郭元振就是其中一员。
    虽然他也支持李唐复兴,可李显这个皇帝实在让人无从恭维,他甚至开始怀念武后,那个知人善任的女帝……
    没想到,就在韦后母女将朝堂搅的乌烟瘴气之时,太子李重俊发动了兵变。
    如果太子此番能铲除武氏和韦后,一扫外戚专权之风,倒是能给李唐王朝带来一些新气象,所以郭元振对于太子起兵隐约是有些期待的。
    只可惜,他失望了。
    至于裴伷先,那就更不用说了。
    当年神龙政变,自己的妹妹姝月奉了太平公主和相王的指示,只身犯险,侍奉御前,明明是有拥立之功的,可那李显登基之后,竟然公报私仇,把妹妹打入大牢……
    而且,李唐复兴、大赦天下的时候,武周一朝的几乎所有冤案全都平反,独独不赦裴家——这对裴家而言,是莫大的耻辱。
    去了一个狠辣的武则天,来了一个昏庸的李显——看来裴家的冤案想要昭雪,怕是遥遥无期了。
    这两年,裴伷先一直憋着一口气,却也无计可施,只能时时关注着长安城的动静。
    天地有正气,人间有正道——在裴伷先的心里,李显这个皇帝早晚是要出事的,而韦后母女也猖狂不了多久。
    果然,太子起兵了。
    只是这李重俊终究是李显的儿子,才能有限,成事不足,着实让人叹息。
    ——
    因为长安城远在千里,即便裴家门客遍地,消息传递过来也需三五日功夫。而且郭元振和裴伷先又因来往吐蕃,耽误了一袭时日,此时距太子兵变已经过去七日有余。
    两人原本正在花厅喝酒,一得到消息,就赶紧跑来告诉李三郎。
    没想到,三郎和牡丹对于太子起兵似乎并不意外。
    看着二人处变不惊的神色,郭元振有些奇怪。
    “怎么?你二人可是提前知道了什么?”
    不等牡丹和三郎回答,一旁的裴伷先开口了。
    “郭将军,这话可不能乱讲,他二人离开长安已经半年有余,怎会和此事有关呢?听说现如今皇后正在满朝的纠察太子同党,咱们说话务必小心啊!”
    兄长的话,让牡丹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她端起茶抿了一口,这才缓缓解释。
    “其实我和三郎与那太子并没什么交往,只是看到安乐公主对太子毫无尊敬,肆意凌辱,太子年轻气盛的,哪能受的了,所以太子起兵也不奇怪。”
    “这么说来,倒也有理,太子终究是年轻气盛,筹谋不足,这才功败垂成啊!”
    郭元振叹了口气。
    “是啊,刚才我和郭将军聊起,太子此番起兵,更像是一场大规模仇杀,哪有一丝帝王的谋略可言……
    “哦,此话怎讲?”
    三郎失落之余,对此次兵变充满了困惑,他很想知道,太子究竟为何失败……
    看三郎询问,郭元振来了精神,头头是道的和大家分析了起来。
    “在我看来,太子兵败原因有三。一是目标不明,所谓擒贼先擒王,太子举兵,没有第一时间去皇宫夺权,倒是舍近求远跑到城南去杀武三思,这一来一回,耽搁了时间,惊动了宫里,也就失去了先机和胜算,实在是愚蠢至极!”
    “说起来那武三思早该杀了,当年神龙政变,就该杀了他,肃清武族势力,竟然还让武氏死灰复燃,继续祸乱朝纲……”
    “裴公,这你就不懂了,梁王是该杀,但也看什么时候杀。如果太子先取得皇权,就可以正大光明的铲除任何反贼,也不用担心被秋后算账……”
    “或许,太子此番举兵本意不是造反,只是为了清除逆臣?
    “那就更幼稚了!从他举兵那一刻起,不管有没有谋反篡位的想法,实质上已经构成了谋反,绝无退路可言。”
    看着郭元振和裴伷先为此争执了起来,三郎迫不及待的打断了他们。
    “郭将军,那其二呢?”
    “其二,那就是策略有误,没有提前控制玄武门。”
    “玄武门?”
    “所谓得玄武门者得天下,那玄武门是北衙禁军的驻屯重地,历来都是政变者的必争之地。只要控制了玄武门,就控制了整个皇宫的安防禁卫。可太子却不知所为,先去城南梁府,又从南门进宫,最终与皇帝对峙玄武门前,以致兵败身死……”
    说到这里,郭元振叹了一口气。
    “说起来,大唐立国不到百年,已经发生了数次兵变,或君臣反目,或手足相残,但纵观每次政变,玄武门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郭元振说着,看向了李三郎。
    “三郎,五年前的神龙政变,你还记得吧?”
    “自然记得。”
    “那次张柬之的谋划就十分周密,包括多年前太宗发动的玄武门之变……”
    裴伷先听到这里,意味深长的看了看李三郎,也忍不住感叹了起来。
    “是啊,不管是洛阳的紫微宫,还是长安的太极宫,北宫门玄武门都是北衙禁军屯守重地。拿下玄武门,就意味着解决了宫中最精锐的防守力量,更不用说策动玄武门守军兵变,那形势即刻便翻转过来,必定万无一失。”
    这两人看似闲聊,却句句都是经验之谈、金玉良言,李三郎听的十分认真,目光炯炯有神。
    他不由的想起了那个雪夜的神龙政变,自己骑马经过玄武门的情形……
    关于禁军的重要性,牡丹早就提醒过他,所以这些年他一直有意和禁军的将领们交好,有着不错的人缘。
    原本,如果此番由他协助太子兵变,他是一定会将禁军策反的,没想到,太子没等到他回去就迫不及待了。
    其实在三郎离开长安的时候,是给太子引荐过几位禁军首领的,看来太子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看三郎沉思不语,牡丹知道,他定然把这些话都听到了心里——也好,早晚有一日,这些经验是他都能用上的。
    想到这里,牡丹主动帮他询问。
    “郭将军,那第三呢?”
    “第三?那就是用人不当啊!此番协助他起兵的这几个将军,但凡有一人像张柬之那般深谋远虑,谋划布局,也不至于功亏一篑。”
    牡丹闻言,心中一动,这才想起了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