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大明:一个巨大的养“朱”场
作者:吃两个柠檬   盘点短视频名场面,古人全麻了最新章节     
    【可以说,如果屠刀没有落到这些朱姓宗室头上时,他们是没有一个人知道疼的。】
    【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当一个王朝即将走向终结,人们往往更关注个人的生存与出路,而非国家的命运。】
    【正如《左传》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在此刻显得尤为贴切。】
    【除了不敢当出头鸟,还有不想自己的钱流入官员之手外,大部分朱姓藩王、宗室及豪强乡绅,他们都选择做壁上观。】
    【更有甚者,其中不乏已暗中与农民军或满清勾结,为自己谋求后路之人。】
    ......
    崇祯年间。
    朱由检的脸色骤然变得通红,他的双手紧握成拳,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藩王,真是胆大妄为!”
    他怒不可遏地咆哮道:
    “他们竟敢与起义军和满清勾结,企图颠覆我大明江山!”
    身为朱氏宗亲,他们每年拿着朝廷的俸禄。
    而他,为了养这些宗亲,自己节衣缩食,已经掏空了国库。
    他甚至到了无法支付军饷的地步,只能向大臣们募捐,以维持军队的运转。
    他就是指望着这些宗亲,能在大明危急的时候能够帮他一把,他们能共同守护好大明江山。
    而这些宗亲呢,见死不救就算了,竟然还勾结外人夺取大明江山!
    此时,朱由检的愤怒已经达到了极点。
    既然藩王不仁不义,就不要怪他不遵守祖制了!
    他高声呼喊:
    “来人,传旨!”
    “即日起,停止发放宗亲的俸禄!”
    “这些俸禄,都用作军饷和赈灾。”
    “还有,大力推广红薯种植。”
    朱由检接连颁布了好几条旨意。
    还有一条,他没有说出来。
    就是朝中的那些贪官污吏。
    他费好大力募捐出来的军饷,经过层层官员之手,最终也不知道剩下多少。
    自从天幕现世之后,大明越来越动荡不安,他还需要稳定朝纲。
    待朝纲稳固,这些贪官,他迟早一个个都要收拾了!
    ......
    洪武年间。
    朱元璋的面色阴沉得可怕。
    原本,他只是觉得那些藩王过于短视,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不愿放弃手中的财富。
    他完全没想到,竟然还会有朱家子孙和外人勾结。
    这种背叛,让他心中不禁涌起浓浓的失望。
    突然,他的思绪飘回了洪武九年,那时他下诏令各地官员上书提出治国建议。
    其中,有个七品小官上奏一份《奉召陈言疏》。
    奏疏中尖锐地指出他分封诸王的错误,更是直言这将导致大明皇室力量分散,各地藩王拥有地盘和兵马,经过几代之后,必将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而他看到奏疏的那一刻就勃然大怒,认为这位小官是在挑拨离间天家亲情。
    这天下是他老朱家的天下,他的儿子们都姓朱,日后自然会坚定地维护朱家天下,怎会生出异心?
    连一个小官都看透了这个制度的弊端,此刻的朱元璋只觉得如同被现实狠狠扇了一记耳光。
    或许,真的就应了标儿的那句话,爱子如杀子。
    他无比痛心地对着马皇后说道:
    “妹子,你说的对!”
    “这些宗亲,真是辜负了咱的期望!”
    “为何他们不能共同守护好大明江山呢?”
    “看来咱定下的制度确实是有问题,竟然让这些朱家子孙忘记了自己姓什么了!”
    ......
    【所以在审视历史时,我们不应过高地估计上层阶级的智慧与才能。】
    【他们或许只是凭借优越的出身和投胎的技术,而获得了不同于底层百姓的地位和资源。】
    【而他们的选择和决策往往同样充满了短视和局限。】
    此时弹幕弹出。
    “朱元璋穷怕了,后代子孙猪狗一般。”
    “明初宗室几十人,明末宗室几十万人。”
    “明朝的灭亡是个数学问题。”
    “明朝就是个巨大的养猪场,明朝的灭亡与朱元璋的宗室制度脱不了干系。”
    ......
    朱元璋被后人的评论吓到了。
    明末朱氏宗室竟然有几十万人!!
    他默默估算起养活这庞大宗室所需的银两,心中满是沉重。
    大明的宗室俸禄分为多个等级,其中亲王的俸禄最高,每年为一万石,而中尉的俸禄最低,每年为两百石。
    这意味着,几乎每一位朱氏子孙,都能享受到至少四品官员以上的待遇。
    此外,宗室成员还享有大量的封地。
    朱元璋心中一惊,这无疑每年都是极其庞大的开支!
    后人说的没错,明朝的灭亡,确实与这个制度脱不了干系。
    这一刻,朱元璋终于是下定了决心。
    他长叹一声。
    “看来,不能再让亲王继续享受如此丰厚的俸禄了,其余宗亲也应该学会自食其力。”
    ......
    永乐年间。
    朱棣的心情错综复杂,犹如翻涌的波涛。
    震惊、愤怒、失望、无奈,这些情绪如乱线般交织在他的心头。
    他未曾料到,朱家子孙竟会如此背离大义,且蠢笨如猪。
    “老大,朕是不是做错了。”
    “朱允炆那小子削藩削得如此决绝,朕当时就应该顺水推舟一番。”
    “朕就不应该遵守祖制,继续给藩王俸禄。”
    于是,朱高炽上前建议道:
    “父皇,我们或许可以寻求一种中庸之道。”
    “既能让藩王享受应有的俸禄,又能让他们有所作为。”
    “至于那些对国家财政造成负担的宗室,咱们也需要重新考虑他们的位置。”
    朱高炽的话让朱家几代人都陷入了沉思,这藩王如何安置,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就在此时,朱瞻基眼中闪过一丝灵光,他兴奋地开口:
    “这简单啊!让藩王们去海外开拓殖民地!”
    朱高煦第一个同意。
    “是啊,藩王若是能力出众,在海外或许能建立自己的王国。”
    “即便能力稍逊,藩王也能历练一番。”
    朱高煦急忙跪下,上前请愿。
    “儿臣愿意身先士卒,为朱家开疆拓土!”
    朱瞻基乐了,罕见的支持起朱高煦来。
    “爷爷,您就答应二叔吧。”
    “至于造船所需的银钱,就让二叔从自己的私库中出一部分嘛。”
    “这样一来,既能显示二叔的决心,也能为大明减轻财政负担。”
    “爷爷都派自己的亲儿子出去寻找殖民地了,其余人想必也不敢多说什么。”
    “更何况,二叔还贡献了自己的俸禄,爷爷要给藩王降低俸禄,那还不是顺理成章?”
    朱高煦心中骂骂咧咧,嘴上还得给朱瞻基一顿夸。
    朱棣看着他们如此和谐,终是应了朱高煦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