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章 设立大学条件
作者:商业机密也是机密   大汉同意你改革,没让你推翻自己最新章节     
    “此事就先这样协商,我们天策院有责任和义务首先保证华夏将士的利益。”贾诩想了想,最后说道。
    华夏恢都日报率先发文,批评刘恢考虑不周。
    所指的自然是此前大学修建学校地方出钱一事。
    并且将此事带来的恶果做了分析。
    文章指出,如果不及时调整,必将给华夏未来带来很多麻烦。
    为此,刘恢在大统领府邸门口召开一场短暂新闻发布会。
    在华夏,新闻发布会已经成为日常。
    大统领以及各级政府主官,有义务和责任对华夏百姓所关心的事情进行解释说明。
    “各位记者,恢都日报所说的确是实情。
    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并不是仅仅为了道歉。
    主要是通过今天新闻发布会,对华夏接下来大学修建中大家的疑问来进行回答。”
    刘恢话音刚落,一名记者就举手,抢先问道,“大统领,如果修建大学的钱由华夏财政支出,会不会对华夏财政带来困难?”
    “这位记者的话我们计算过,影响肯定有。
    但是,不能因为财政紧张就放弃大学修建。”
    “大统领,华夏三百多个郡,如何才能保证各个郡之间的平衡?
    有些郡修建有大学,有些没有,如何减少大家意见呢?”
    刘恢微笑着说道,“华夏每个郡都要修建职业技术学校,这些钱会按照此前比例拨付,各个郡会根据自己发展人才缺口培养技术性人才。
    华夏大学的问题,选举时,我就有承诺,未来五年会新增至少十所大学。
    这些大学,我们首先要考虑华夏缺的人才和未来方向,以此来确定大学专业。
    接下来大学落地修建要考虑几个因素:
    一、气候,我们都知道,如果过于严寒,必定影响学习时间;
    二、人口数量,周边区域人口分布情况;
    三、产业,区域内各郡的主要产业是什么;
    四、交通,要让华夏各地前往时,交通不至于十分不便;
    五……”。
    刘恢接着说道,“最终那些地方最后落实什么学校,华夏文教院会第一时间公布出来,同时公布各项评分以及细则等。”
    华夏一直追求的是透明,在一个合理规则内,输了的人也不会有过多怨言。
    如果什么情况都不透明,谁也不会服气。
    “大统领,听说文教院卢植院长月底就会正式退休了。
    不知大统领对卢院长的工作作何评价?”
    “我没记错的话,你是襄阳日报的记者?”刘恢问道。
    “大统领真是好记性。”
    刘恢说道,“按照正常工作原则,我没有权力评价卢院长,因为文教院虽然是独立的,但是文教院院长提名权在我。
    不过,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我多次挽留他晚退,你或许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卢植今年六十岁了,华夏退休年龄是五十岁。
    大统领府邸门口小广场,座位上的记者们给刘恢送上了掌声。
    “大统领,有消息表明,不少国家和部落想让华夏参与他们国家改革,对此您如何看?”
    刘恢微笑着问道,“这位记者,此事我并不知情,不知你从何处得到的消息?”
    这些事情才刚刚接触,刘恢并不想放在桌面上。
    因为这么多国家想走华夏道路,这会引起更多国家恐慌。
    “大统领,真的没有这些事情吗?”
    “如果有,大统领府邸自然会发布消息。”刘恢一本正经的说道。
    不少人也听说过这个消息,他们基本可以确认这个消息是真实的。
    但是他们也清楚,刘恢不说,那就表示时机不成熟。
    “大统领,文教院您将提名由何人担任院长和副院长?
    华夏所有的人都知道,教育对于华夏意味着什么?”一名记者问道。
    刘恢想了想,“此事我的确有考虑。
    不过,按照华夏法律规定。
    在华夏百姓大会还未正式通过时。
    我们有权暂时不对外公布。”
    ………
    这样的发布会,在华夏早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华夏恢都城襄平大道和长安大道的交界处。
    有一个巨大公示栏。
    会将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回答时间写在上面。
    因此,只要关注上面变化,就知道哪儿有重要新闻发布?
    郑玄年过七旬,不过精神依然很不错。
    儿子郑益(字益恩)原本进入官场。
    没多久就不习惯,后来干脆进入辽东大学深造。
    留在辽东大学成了一名教授。
    孙子郑小同和父亲、祖父完全不同。
    他是新学成长起来的人,他从小励志当兵,军校毕业进入部队,现在是一名营长了。
    对于郑玄来说,退休后,每天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和一群老友喝茶、钓鱼,顺便聊时政成为了最大爱好。
    “听说大统领准备提名玄德担任华夏文教院院长?”荀爽开口问道。
    “好像是这样,不过,玄德的人品和能力,我个人是放心的。”郑玄开口说道。
    他的话惹得一群人看了他一眼。
    众人心里吐槽,说得你不满意就不用一样?
    “康成说的是实话,玄德这个人的确合适。
    华夏大学、中学、小学校长们,对他评价都颇高。
    什么事情都会尽力办好。”蔡邕赞同道。
    袁愧一副看热闹的问道,“副院长提名何人担任?”
    “管宁,管幼安。”陈纪回答道。
    “幼安是华夏出了名的君子,做事不偏不倚。
    或许不适合官场,但是,管理学校那是他强项。
    对外协调等有玄德。”陆康点头说道。
    袁愧微笑着说道,“华夏现在重视教育基本深入人心。
    前不久,有人提出应该放开各级补习班的开设。”
    郑玄说道,“这一点,大统领刘恢是不会允许的。
    多年前他就说过,开设补习班是拉开学生不公平的开始。
    与其说是拼学习,应该还得拼家庭富裕程度。”
    “是啊,这点应该遏制,大统领曾经也说过。
    你的出生华夏决定不了,但是,法律、医疗、教育这些后天的东西。
    我们所有华夏百姓都应该追求平等。”荀爽想起刘恢的话,就像在昨天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