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湾后起之秀(18)记者访谈
作者:钉耙捞月   隐形富豪炼成记最新章节     
    8月8号,菁华大学通知书到了回龙高中。这天中午,吴雨生得到消息,校长让他下午去拿通知书。
    下午3点,这小子得穿着军便服短袖t恤,黑西裤,绛色凉鞋,骑着二八大杠飞鹰牌自行车,也没戴草帽,就来到学校。
    到了校长办公室,里面除了杨八年,刘洋,还有一位苹果脸上眉清目秀,气质优雅,烫着小波浪发型,身穿天蓝色连衣裙的青年女性。
    看到吴雨生进来,杨校长向他介绍,这位是中州日报记者冯兰。
    吴雨生有些发懵,他一个学生,认识记者干嘛?!
    原来,杨八年与冯兰是老熟人了。此前,他在山庙中学带出一个优秀毕业班,送走一个菁华大学学生。
    这位记者慕名采访,写出一篇《山沟沟飞出金凤凰》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山庙中学由此扬名,成为全省优秀农村高中,杨八年也由此得以提拔,从山庙中学教导主任,到回龙高中校长。
    这次,回龙高中又放了一颗高考卫星,杨八年自然不会放过新一轮扬名立万的机会。
    作为当年最优秀的考生,吴雨生当然是重要采访对象。
    此前,冯兰已大致了解了吴雨生的情况,知道这个学生年龄小,只有15周岁。见面后,她发现,这个学生的面相,比她想象得更加稚嫩。
    如果不是前段时间卖冰棍晒得有点黑,吴雨生完全就是个初中生,哪里有一丝高考状元的影子。
    了解到这个学生的身世,小学在村小,初中在片中,高中在乡下高中,一路走来,从没有上过所谓名校;课内外,除了老师指定学校配发的资料,根本没有其他信息来源……
    冯兰无论如何想象不出,这样一个回龙湾土生土长,最远只去过县城的孩子,是如何在全省上百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跻身全省理科前30名的?
    作为教育口记者,冯兰知道,当年的中州高考状元,按照标准分,实际上是4位考生得了900分。
    那个被媒体大肆报道的新乡市14岁女孩,其实并不是原始分状元,她原始分709,项城一高的一位男生712。
    这个女孩甚至也不是分科标准分总分状元,这个状元是洛阳市内的一位女生。
    这4个状元,不是在地级市,就是在当地县高中,基本上都是省级示范高中。
    像吴雨生这样,一个应届生,年龄这么小,从普通农村高中脱颖而出,总分原始分705的可谓绝无仅有。
    正因为如此,才引起冯记者的兴趣。
    冯兰也是个采访高手,她很快就消除了吴雨生的戒心与拘谨。
    随着她的循循善诱,小家伙几乎毫不自觉地聊了自己的身世,上学经历,以及高三后成绩快速进步的原因。
    冯兰问起小时候有哪些最好的伙伴,最好的玩具,吴雨生回答:“我没有玩具,最好的伙伴,除了隔壁的两个小姐姐,就是家里的大灰狗赛虎,还有那条蛮牛,它们都救过我的命。”
    冯兰先是惊讶,细问后得知,3岁时小吴雨生不小心掉到门前池塘,是赛虎狂吠,引来一个回娘家的少妇过来将他捞起;而7岁时蛮牛驮着他躲过阴车的追捕,侥幸捡了一命。
    对于高考成绩出类拔萃,特别是数学满分,吴雨生先是赞扬了学校的赛马机制,老师对学生知识面的加深拓展,最后谈起自己的经验。
    “也没啥诀窍,就是熟能生巧,最后通透了。高中课本里的知识就那么多,融会贯通后,一通百通,就没啥真的难题了。”
    冯兰问起上大学后的人生理想,吴雨声有些羞涩。犹豫一下后,他才有些吞吞吐吐地说出来。
    “家里现在住的房子,还是土改时分的地主家老屋,屋顶都塌了,上面一半是草,一半是塑料薄膜;地下潮湿,一年有大半年沁水。我希望能早点赚钱,把老房子翻新,让爷爷奶奶住得舒心一些,安全一点。”
    这时,冯兰得知,这小家伙上初中就开始寒假摆摊卖门画春联,上高中暑假开始卖冰棍;当年高考分数线出来后,他才被校长班主任勒令,不许再卖冰棍。
    “你不是烈士后代嘛,国家没有补助?”冯兰脱口问道。
    吴雨生先是一愣,然后低声道:“爷爷奶奶是烈属,我不算烈士后代。”
    说完,他借口担心爷爷奶奶着急,拿着通知书告辞了。
    “冯记者,你不该问雨生这个问题。”刘洋坦言。这时,冯兰才知道吴雨生有些复杂而离奇的身世。
    吴雨生的生身父亲吴思宝,也是回龙高中学生。
    1983年,吴思宝第一次参加高考差了3分没走掉,在家里鼓励下开始复读。
    这时,班上来了一个漂亮的插班女孩,两人一见钟情,被女方家长知道后,强行拆散。一气之下,小伙子放弃复读,投笔从戎,参军去了西南边区部队。
    这一去,正好赶上收复法卡山战役。
    到了前线,在一次战斗中,吴思宝所在班坚守一个高地。在全班战友先后牺牲后,他孤身一人坚守阵地3天。最后,身负重伤的他,用步话机高呼:“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引导我军炮火,对阵地前沿进行覆盖,大面积杀死敌人后,他奋力刺死跳进战壕的两个敌人。最后,他拉响缠在腰间的手雷,死死抱住另一个敌人,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时,增援部队刚好赶到,亲眼目睹了这位19岁的战友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战役结束后,部队追认吴思宝为中共党员,中央军委追授他一级战斗英雄。
    为了抚恤吴家,部队特招吴思宝妹妹吴思莲入伍,并保送她上了军医大学。
    当年七夕,天下大雨,有人将还是婴儿的吴雨生,装在篮子里,挂在吴家大门口的树上,被吴启明老两口捡回家。
    一开始,老两口只当是人家计划生育超生的弃婴,不料,这孩子长大后,越来越像吴思宝。
    眼下,几乎所有认识吴思宝的人,都觉得这孩子就是吴思宝年轻时的翻版。
    可是,这种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吴雨生从小就没有享受到烈士子女待遇,依靠爷爷奶奶种地养活,依靠在部队当军医的姑姑供他读书。
    前不久,得知吴雨生考上大学后,县武装部从拥军爱民基金里奖励了他1万元,算是对牺牲战友的一点安慰。
    “烈士都有抚恤金,吴家干嘛不用这些钱翻盖新房?”冯兰追问。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杨八年是回龙湾人,知道吴家底细。
    他告诉冯兰,那些抚恤,都被吴家老两口给三儿子吴思财在马堽集,买地皮盖新房,娶媳妇了。原指望老三成家后抚养侄子,谁料这是个只进不出的玩意,一年到头也不回也不回来看望爹妈,哪里会管侄子的死活。
    刘洋形容,吴雨生就是山间荒坡上的一棵小树苗,几乎完全是在风吹雨打中野蛮生长,能有今天,几乎全凭自己的努力与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