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陛下,不如宣大哥和四弟进宫吧!”
作者:鱼儿不乖   流放后,奶凶凤崽带舅父们造反了最新章节     
    如此说来,他仇富恨懒也是情有可原的。
    既然他喜欢吃苦的,那她就当第一个肯为他吃苦的富家千金。
    想到这里,江蕴秀皱了皱秀眉,忍痛握紧了锄头柄开始干活。
    “江家兄妹这是干什么啊?”
    “就是,我们这群人里,身子骨最娇贵的就是他们可吧?他们竟能吃的起这个苦?”
    “他们都干活了,要不我们也去吧?”
    见江家兄妹竟一声不吭的干起活来,坐在屋檐下的贵人们又有些动摇了。
    “哼,江家做什么你们就做什么,这么快忘了我们是如何被关进来受罚的了?”
    中年肥腻男一上午是受够了罪,此刻坐下连屁股都不想挪一下,是决计不会再去垦地的。
    但若是旁人都去干活了,独留他一人懒散在此,未免太扎眼,若新皇来验查结果,旁人的地都垦出来,独剩他一人没动,只怕难逃其咎。
    所以,他自然是要激将这些人不要跟随江家兄妹的步伐,去劳作的。
    一句话,让摇摆不定的贵人们一下子冷静下来。
    是啊,若不是江家嫡女被新皇留在皇宫还面带欣喜,余下三大世家又怎么会被误导,纷纷祈求新皇留他们家族的女儿在皇宫学规矩?
    若不是江承锦开口说用罚金代替挨板子,又怎会惹的新皇震怒,不仅将四大世家留在宫里受罚,还将所有进宫缴纳罚金的商贾世家都关进这冷宫?
    说起来,他们在这里受苦,都是因着江家兄妹罢了。
    此刻他们兄妹不知道又在犯什么蠢,抽什么风,总之他们再也不会同以往一样,随意跟风了。
    皇寝书房内,叶永孝正将整理分类好的奏章呈递给上首的弘远。
    弘远登基后,并不会日日早朝,而是会先行和叶永孝和文大人一干忠臣先将国政商讨出个一二三来,罗列成册之后,再行早朝。
    早朝之时,也不同群臣商议,而是直接宣读他的决策方向,并命令群臣每人都要按着决策方向,给出相应的施行计策。
    然后下了早朝以后,弘远便会带着叶永孝回到皇寝,由叶永孝将有用的奏章筛选出来,他再从中提取有用的计策罗列出来,次日再和文大人一行商议碰撞出新政,然后便会下令施行。
    这么些时日以来,他们已经接连颁布了好几条新政,基本都是和军政民生,商贸和科举选才有关的。
    这四样,都关乎国本的,只有早早将这四样的核心祭奠好,其他的才能慢慢推进。
    今日呈上来的奏章,便是关乎科举选才的,如今弘远之所以没有在朝廷上大肆动作,便是因为手中可用之才还处于青黄不接之态。
    那群人虽也是酒囊饭袋,但多少能顶一时之用。
    当务之急,便是赶紧给朝堂吸纳人才,好旧血换新,推动夏周加快复苏。
    “陛下,不如宣大哥和四弟进宫吧!”
    看着弘远皱眉,将一份奏章摔向一旁,叶永孝忍不住开口道。
    这还是他筛选出来,勉强能入眼的,前些日推行其他的新政都还算顺利,可今日这科举选才之政,这些大臣的奏章里尽是冠冕堂皇的含糊之词。
    因为弘远提出整顿科举场,就是要掐他们的七寸,他们又怎肯真心出谋划策。
    其实这么多年,夏周一直推行着开国皇祖的科考选才之政,只不过先皇薨没以后,秦忠国父女掌权,将科考场当成了搜罗金银的渔网。
    紧跟着,底下的人纷纷效仿,科考设立的筛选人才的层层关卡,成了地方官员和主考官揩油的圣地。
    有才,还得有钱,才能经得住层层搜刮之后,走入仕途。
    无才,但能粗浅识得四书五经,只要有足够的身家,这些官员和主考官推都能将他们推上仕途。
    打着科举的幌子,行的是买卖官职的勾当,最后直接切断了寒门学子想苦读博个前程的路子。
    柳承卿就是典型的寒门子弟,全家以举家之力供他寒窗苦读十年,却没想因为没银子进贡官员和主考官,考卷直接被一个乡绅子弟花重金冒名顶替了。
    得知此事,为子操劳成疾,都始终不肯花钱医治的柳父,直接吐血身亡。
    柳承卿气不过,写了一丈有余的状纸预备上京申冤,他本抱着一丝希望,希望这夏周朝廷还有一两个清廉官员能为他做主。
    可他人还未踏上京城的土地,就被以盗用他人考卷,祸乱科考场的罪名通缉抓捕了!!
    这才有了柳家被举家流放到南辽郡的开端。
    弘远此举,便是要打破这张科举搜刮的渔网,肃清通过这样渔网获利的所有人,将一切拉回正轨。
    这无异是触动了朝堂大半数人的利益,弘远还并未直言要如何,只是今日早朝的时候稍微试探了一二,说要将三年一次的殿试,临时改为一季一次,为夏周大力选拔可用之才。
    此话一出,今日呈上来的的奏章,就都像商量好了似的将矛头指向了已经伏罪的秦忠国头上。
    说科举污秽之事皆是遭他强权所逼,才导致如此局面,但眼下秦忠国已经伏诛,他们无心头悬刀之虑,自然会兢兢业业,忠心新皇,一切跟随新皇的步伐行进。
    又齐齐进言,说猛然将三年一次的殿试改为一季一次,莫说虎视眈眈盯着夏周朝堂的敌国,只怕连老百姓都会误解朝堂无可用之人,人心惶惶从而让敌国伺机而动,天下大乱。
    这些奏折打着为国为民考虑的幌子,可言里言外的意思,就是一边表忠心让弘远翻篇重来,一边暗中威胁,让弘远顾全大局,不要一意孤行给了敌国可乘之机。
    虽然弘远看的心中不悦,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臣子之言的确有一二分道理。
    不过这对老百姓来说是莫大的好事,只怕会万民沸腾,怎会人心惶惶。
    他担心的是,如今新政接连颁布,这些被伤及利益的大臣,虽然不如自己人堪用,也暂且是施行新政不可或缺的一环。
    此次若他强行实行科举之事,只怕这些大臣会借机生事。
    叶永孝方才所言,也正是考虑到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