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陈氏的决绝
作者:土着与土猪   铁血西军:大宋杨家将后传最新章节     
    张近遣人到开封杨府询问于氏情况,这个举动让刑部大为不满。明察和暗访是有区别的,刑部更趋于暗访,张近把事情挑到明处,这让刑部的想法全落空。
    杨元忠还在河南未归,杨家只能拖另外一系杨元奇去大理寺说明。
    杨元奇把所知消息全部叙述一遍,张近心里已然有了底,这和皇城司还有职方司转来的资料可以相互印证,不同的是杨元奇说得轻描淡写。既然事情很明了,何故还要详细查证,根据现有情况,朝堂决定这个诰命夫人与否就是。张近轻叹,山雨从来不曾停歇。
    杨元奇说:“张大人,这事发生,天波府我堂兄杨元忠已赴河南于家,就是不想事情还有纰漏,杨家也希望能自证其身。”
    张近点头:“这事我会详细上报,如果你堂兄有什么更多的信息,也只会大理寺一声。”他是打算不管刑部,大理寺把情况递上去,这事还得快,不能刑部先有说法。官场就是如此,一件事有个评论先出去就占据一定主动,别人要有异议就得反驳,多少会更谨慎。
    杨元奇谢过张近。
    张近看了看杨元奇道:“太原杨家不容易,怎么趟这个浑水?”杨家分家本就是切割,不能鸡蛋都装一个篮子,有人在岸上就保留了机会,各大家族都是如此,这种事太原杨家实在没必要涉入,现在来大理寺的却是杨元奇。
    杨元奇说:“恰好人在开封,总不能置之不理,那毕竟是杨家本家,开国男这个爵位杨家舍不出去。其他缘由不提也罢。”
    张近明白杨家懂了,于家的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事情始终未平复,杨家担心的不止是个诰命,是事情扩大后很容易影响爵位本身。
    ……
    张近的帖子上得很快,他没在具体事情上过多纠结,只是简单说明他的询问情况,他认为不过是边境家族有散落在辽国的人,朝堂觉得有必要理清,可以直接遣当地提刑司查实就好,于家的事那边更好查证。
    张近这个帖子上去,刑部有点打退堂鼓,张近的言语并无不妥,查案要花钱的,如果刑部大张旗鼓事后发现不过小事,原本已然说清,刑部就有浪费经费的嫌疑。
    ……
    蔡攸得知此事很是无奈,杨家这些年崛起,和众多官宦都有交情,他们现在又尽量不涉政争,要动就麻烦。张近的折子执公而论,张家在开封也是大族,不说祖上阔过,张近这一代就有几个进士,大理寺有了这个说法,刑部是很好脱身的,哪怕于家有问题,背锅的也是张近。刑部显然不会再愿意来趟这浑水。
    蔡攸很是郁闷自己的本身,这事是他在操作,这和他本身身份的尴尬有关。蔡家书香之家,蔡攸是长子,在科举一途并无过人之处,倒是他的几个弟弟,更有这方面的天赋,他调动不了太多资源。同样没有进士,他在朝堂中枢完全借助父亲的权势,事情一旦真刀真枪他就难以推进。蔡攸甚至觉得这或许是他父亲对他的另外一种劝诫,他得多读书拿到进士好名次,这才好在中枢混,这才就是蔡家最合适的路。
    ……
    杨元忠从河南回来。
    杨元忠办事很有章法,于家的对那个叔叔的处理大家都有成算,不过是确定逐出门,杨元忠还把三个有关系的于家人锁进宗祠,关键他把所有的来往书信都带了回来。
    杨兴真、于氏、陈氏、杨元忠和杨元奇再次坐在一起。
    杨元忠说:“信件没有抄录,这是唯一的。”大家默然不语,从来往信函上看,有几封信是能引申的,因为有粮食的价格涨跌。作为于家人,他们以为这不过是正常商业信息,这消息从其他地方也很容易收集。但消息本来就在于各方收集相互印证。
    杨元奇是情报大家,于家的这些信没有时间因果联系,就算于家叔叔的确是探子,宋境内于家涉入可能性不大,更是失察,当然这只是猜测,是说不上嘴的,朝廷办事要的是证据,证据怎么拿?那几个于家人要是无法说清楚,这是可以上刑的。
    杨兴真问:“这信都少人看过?烧掉这几封。”没有这几封信的存在,其他信件称不上事,家族伦理始终是个说法。
    陈氏拦阻:“于家的事,上次入宫我们已经提过,怕是已经有人盯着,而且……宫中要是反过来问起,也不好欺瞒。”
    杨家现在骑虎难下,事情向太后和孟皇后均有耳闻,和皇家打交道,这么点事都瞒着,要是察觉,双方会更难受。
    于氏突然张口:“夫君,嫂子,信件抄录送大理寺吧。另外我会去祖宗祠堂呆着。”这是要切割了。
    陈氏说:“弟妹这是什么话。”
    于氏却道:“不全是为了杨家,也为了于家。只有这样,别人才不会盯着于家。”现在事情拖着就是有人想借机把杨家扯进去,与其大家这么角力,不如退一步。
    杨元奇说:“杨家这步不好退,叔叔和婶婶夫妻情深。”杨兴真现在是没有侧室的,难道为了诰命急急去娶一个?一旦这么做,对方还真会放过于家,让于氏身份尴尬起来,这会是杨家的一个笑话,为了点捕风捉影的事把自己主母废了。
    几个人都想到这茬,杨家表面看似没有损失,内里的损失却大。一个连自家主母都不敢维护的人,这个家族崛起的时候底部就是空的。
    陈氏愤然道:“于家有没有事都是于家,弟妹是杨家的人,明儿去告吏部和礼部去,这些信一并送去,诰命给不给他们看着办。天天拖着是个什么事?!”
    陈氏继续道:“荐三娘去西北,不再啰嗦。”
    杨兴真、于氏正要劝。
    陈氏道:“怕什么?!再不济就离开开封,天波府元忠已在杭州,元勇习武,将来去西北就是。整天在这里勾心斗角,躲得了今日躲不过明天,就这么办。”
    或许这时候开封杨家才发现,太原陈氏在杨家有今日的声势,并不全是夫君和儿子在外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