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迎来
作者:土着与土猪   铁血西军:大宋杨家将后传最新章节     
    苏轼回京了,说来也是搞笑,辽国使臣屡屡提及他,仰慕其风采。高太后借着这个机会就把搞了回来,兵部尚书兼侍读,这是妥妥的从二品高官。
    苏轼看着眼前的小子,心里很是感慨,他做得非常好,一个能在战场上搏杀的将门子弟,打出漂亮的战役,没什么比这个更具说服力。
    苏迈都不想提杨元奇,苏轼同意他女儿苏林和刘仲武的婚约,举的例子就是杨元奇。苏迈觉得这是个例,再说,杨元奇也不全是武将啊。
    苏轼说:“你真的很好呀!”
    杨元奇嘿嘿的道:“老头子你也很好啊,这杭州将养一番,看着身体更强健了。”
    王朝云怒道:“什么将养?杭州人还是感激你师公的好不好?老头子老头子?他一点都不老。”
    李师师给他们几个倒着茶:“也就老爷子能压压辽国使者的气焰。”
    苏轼倒想起这茬:“元奇,你去鸿胪寺报到了?他们不是说让你去接待几个人。”
    杨元奇道:“去了呀。我前天还跟着去了一趟,被喷了一嘴水。我直接和少卿说了,这次我事办了,下次要再拉我去我就对喷了,他赶紧放我几天假。”
    李师师一听这个就笑:“我相公可是把将门的痞性表现的淋漓尽致,鸿胪寺的官员可不敢再让他去了,就怕他忍不住。”
    苏轼说:“你跟北方蛮子计较个啥?”
    杨元奇道:“先生你也别怪我这个想法,我是将门,我从不认为有些人有些事,仅凭恩义这些就能解决。对于异族,我从来就是认为,打趴下了再来和他们好好论道德,那样他们才会懂认真听。”
    王朝云说:“那你师公还不是让人折服。”
    杨元奇道:“那不叫折服?!河南河北可有一点变化?种个田都得告诉辽国这不是违约。折服是他们过来找我们办事,得求着来,那才叫折服。”
    杨元奇接着的话更是让苏轼脸面不好看了:“这话也就拿着读圣贤书的人听得过耳一点点。求着来在我眼中都不一定是折服,得他们按要求做了回过头再来和我们商量,以后能不能别这么做,前提你得按我要求先干了再来和我谈。”
    苏轼怒了:“你就不能说点其他的,非得把你们将门那套拿来。上次见你还斯斯文文,你这是破罐子破摔?我就这样了?!”
    杨元奇撇开这个话题,先求了这个师公再说,他好说话,赶紧问道:“那个师公,你挂兵部尚书是去和辽使交流的,和鸿胪寺联系更多,要不,你帮我说句话,这个假给我久点?”
    苏轼干脆答应下来:“好!”
    李师师和王朝云都侧目,他们就是这么做官的?!
    杨元奇莫名其妙的接了句:“唉!那我有空来多来陪陪你的。”
    苏轼看着这个心爱的弟子摇头,杨元奇真的懂他。当苏轼干脆答应杨元奇这个不情之请时,杨元奇就明白了他不想在开封久待了。
    苏轼的性子就是如此,杨元奇一个破大的从八品主薄,他也不懂这玩意,他就是将门被拉回来顶个框,还不如随他好好玩就是,对于小辈他就是如此。杨元奇说多来陪他是懂他还是想走。
    杨元奇又怎么会不懂,这种天下大才史书不绝的人,最后几次起复,与其说是他折腾,不如说是别人想用他,他不想留,他屡屡求去不是作假。高太后对他的恩义,他放在心上,她喊他回来,他一定回来,他说完他想说的,别人嫌他碍事想他走,他马上就借机求去,人活得洒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点上,苏轼真的不如范纯仁,范家才是把祖辈这句话挂在了心上。
    苏轼问杨元奇:“有没有去见过范纯仁范大人,他在政事堂多次护着你,好歹你去拜见一次他了,你是小辈!”
    杨元奇叹息了,他很想见见这个偶像,又非常担心,那是一个太纯粹的人,而他不是,他不想毁了自己在偶像心中的良好印象。范纯仁护着他不仅仅是政事堂,当范纯仁在政事堂都护他,很多旧党官员就不会给杨家下辣手,他们要考虑宰执的态度。比如这次事情,环庆路经略司是留手了的。杨元奇真的有些郁郁,仅凭生活享乐一项,他都不敢去见范纯仁,拿着高薪的范家一族,克行节俭,家无余财,但范家义庄,生生的开到了清朝。
    苏轼说:“范家范公(范仲淹)不过几年次相,能有今天影响,就是容人之家,你的为人处世范家不一定讨喜,却也没什么大错,你不用多想。”好吧,苏轼也认为杨元奇太滑溜。
    杨元奇嘟囔:“那总得送点东西给他才好,师公你这里好打发,我了解。他那里不带点东西过去,不好吧?”
    王朝云怒骂:“你师公就好打发了?信不信我把你滚出去。”
    杨元奇道:“那老头子喜欢的东西,我不刚好有吗?!范大人那里的我不觉得我有。”
    苏轼一脸警惕的看着杨元奇:“你看中我什么了?”这货在他面前说送礼,得提防一点。
    杨元奇说:“那个……那个……范文正公不是你偶像么?你总有点什么东西的吧。”
    苏轼目光熠熠的看着这货:“你得拿东西来换!”
    杨元奇道:“去!师师,回头把你柜子里最宝贝的真迹带给师公。”
    李师师一听,内心头点得像小鸡逐米,脸上却是一脸的不舍:“那可是我最压箱底子的墨宝,那里可有三个人笔迹呢!”
    王朝云一听李师师的,这小妮子最是有钱,她压箱底,那敢情最好。
    苏轼想了想,这个值得,他的东西什么时候自己都能写过,别人家压箱底子的那就难说了。
    杨元奇做了一笔交易,杨元奇带走了苏轼手书版的《范文正公文集叙》,事后,李师师送过去了《知否》杨元奇、李清照、李师师三人的真迹。
    苏轼和王朝云哈哈大笑,这两小夫妻滑溜,却一句没说谎,这真的可能是李师师压箱底的东西。苏轼更是开心的补一句:x月x日,苏轼得!
    (至于后世哪个值钱,后世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