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不愿意待着就滚
作者:墨无衣   重返2003拆迁前最新章节     
    赵咏薇没再理会对面的那两位年轻姑娘。
    就像梁文斌说的那样,跟这样的人对线毫无意义。
    只希望她们将来有一天,攒够了走线的钱,赶紧润出去。
    现实会教会她们做人的。
    酒席很快开始了。
    自从去北京念开始,赵咏薇就再没参加过任何酒席。
    除了一开始的略微有些不习惯,她很快就适应了过来。
    虽然她是个内向的人,但还是莫名觉得这样热闹喜庆的场合,让人很舒服。
    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赵咏薇注视着主席台上的一对新人,新郎父母,新娘母亲,和李青竹的单位领导。
    领导被安排在第一位讲话。
    赵咏薇视线移开,她没兴趣听。
    目光移到大姨和大姨夫身上,她察觉到两人明显是在强颜欢笑。
    嘴角向上扯着,但眼底却没多少笑意。
    看得出来,内心很挣扎,对李青竹娶范慧慧这件事终究是有几分不甘愿的,却不得不同意。
    谁叫他们被范慧慧拿捏住了软肋呢。
    人家肚子里怀上了李家的种,如果不答应尽快娶进门的话,范慧慧和她母亲早就扬言会去李青竹单位闹。
    两人心里再跟儿子置气,也不可能真地不理会,那可是他们精心培养出来的儿子。
    怎么可能放弃?!
    赵咏薇又把视线移到了范慧慧和她母亲身边。
    母女俩长得一个模子里出来似的,一样的身材,一样的脸型,连看人时的神情都一模一样。
    虽然中间站在领导,但双方父母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流,连眼神交汇都不曾。
    李青竹和范慧慧看起来倒是还算正常。
    孙桂芳凑近,低声道:“你表嫂要是能生个儿子,以后的日子还有得过,要是生出来的是个女儿,那以后跟你大姨之间的矛盾,少不了。”
    “......不至于吧,”赵咏薇出口的话有些迟疑,显然她也没多少信心。
    “别看你大姨从来不说,但跟我和你老姨比起来,她是我们仨当中唯一一个重男轻女的那个。”
    想了想三家儿女的构成,赵咏薇了然地点了点头。
    她妈生了她,老姨生了表妹,而大姨在生下表姐四年后,宁可交罚款也要生下表哥。
    “那也是他们自己家的事情了。”
    婚都结了,再懊悔有什么用!
    还不如一家人好好地过日子呢。
    要她说,范慧慧这个人是有些小心思和算计,可谁不想着找一个条件好的对象?
    她做的事既不违法,也没有违背任何道德。
    而她的算计之所以能成功,那也要归功于李青竹的配合。
    因此,在赵咏薇看来,大姨实在不满的话,也应该对着她儿子去,犯不着把一切的错处都推给范慧慧。
    就好比未婚先孕这件事,没有李青竹,范慧慧一个人怎么怀!
    领导讲完了,轮到双方父母,赵咏薇注意到大姨拿起话筒前,深呼了一口气,嘴角僵硬地往两旁扯了扯,随即脸上挂了一副笑容。
    行吧,看来还是要脸面的。
    “别替他们担心了,日子过成什么样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赵咏薇担心她妈担心,轻声安慰。
    她把视线从主席台上移开。虽然没有认真在听,但声音通过话筒,音量震耳欲聋。
    赵咏薇听了几句,还是有些感动的。
    结婚,毕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象征着人生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意味着双方找到了那个想要共度一生的人。
    甭管因为什么。
    她随意地往身后看去,想看看其他人的反应。
    结果就看到好几桌已经有人开吃了。没有筷子,竟然直接用手把炸货的菜掉进自己的饭碗和菜碟里。
    赵咏薇迅速回头扫了一眼主席台,这回讲话的人换成了范慧慧的母亲,对方讲得声情并茂,感情十分充沛。
    她再转过头,重新看了一眼。
    嗯,没有变化,干饭的人依旧热情不减,一眼都没往台上看去,就连新郎新娘都没给一个眼神。
    任何的酒席,一桌最少十二个菜,能常是十六个菜。
    而这十六个菜不可能一下子全上齐,炸地瓜烙、炸鱼、炸春卷这些炸货和凉菜往往是先上。
    有的人等待不及,会想要先吃。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尤其是在婚宴这种开席前会有其他活动的酒席,宴会厅一般不会先上筷子。
    都是在所有的菜都上齐了,婚宴的仪式结束之后,再统一上筷子。
    但显然,很多人连这点时间都不想等,竟然直接上手了。
    赵咏薇注意到,那几桌其余没有动菜的人,脸色阴沉。有脾气不好的,甚至在频频翻白眼。
    但显然,能做出这么无视举动的人,压根不在乎脸面为何物,一点不把旁人的反感和不满放在眼里。
    他们该吃吃,该喝喝,丝毫不去考虑,就他们这种吃法,等真正开席的时候,桌上大半好菜都被他们祸祸了。
    赵咏薇转过身,小声嘀咕一句,“还好没跟那些人坐一张桌。”
    她刚才动作那么大,早就引得孙桂芳和梁文斌的注意了。
    孙桂芳一副见怪不怪的表情,说的话也佐证了她的想法。
    “这太正常了,你小时候赶礼都是这样的,你忘了?”
    “那个时候经济条件都不好,难得有敞开肚皮大吃一顿的机会,能理解,但现在......”
    “现在咋了?你以为现在村里的日子就都好过了?”
    别看已经住上楼房了,孙桂芳还是习惯性地觉得东庙还是当初的小村子。
    “以前住在村子里,就算再穷,用自家井里的水,吃的也是地里种出来的粮和菜,一年挣得不多,花得更少。搬到楼上之后呢,只要喘着气,就得花钱。”
    居住环境的确好了一大截,小区建设得比他们当初在北京租住的那个小区还要好。南边还建了好几个大型的购物商场。
    孙桂芳回来这几天,闲下来的时候没少到处逛。
    她都看在眼里在,可这些有什么用。
    老百姓兜里的钱,可没多到哪里去。
    因此,对于有些人看上去不上台面的举动,孙桂芳不觉得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