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续10)
作者:山果果9   我的学生生活最新章节     
    与温暖的人同行,单调的风景也会充满诗意,平常的日子充满温馨,内心深处不由自主地生出欢喜,只觉得光阴生香,流年静好。我们都是风雪夜中的赶路人,因相遇摩擦,融化了彼此肩头的雪花。人与人之间传递出来的温暖,让人内心无论在哪个季节,都可以繁花似锦、暖意氤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别人对待你的温度取决于你对待别人的态度。没有人喜欢和一个冷冰冰的人打交道,如果一个人总是冷漠无情,久而久之就让人想远离,再无交集。愿你做个温暖的人,更愿你是个被温暖的人。朋友不在数量,舒服就好,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和舒服的人深交,就是品一杯好茶,养身养心,越后面越是唇齿留香。无论过去多少年,也不会感到陌生或厌烦,相处时始终舒心自在。千帆过尽,平淡最真。心若静,日子没有喧嚣;心若晴,人生没有雨天。盈一颗明净如秋水长天的心,穿行于岁月的长林。“云很淡,风很轻,任星辰浮浮沉沉!”岁月可以苍老容颜,但一定不要沧桑了心情。生活百般滋味,要学会微笑面对。拥有一份月白风清的淡定,在细碎的光阴里,从容度日,就很好。远山近水皆有情,最是难得心从容!有人说,人之至福,是确信有人在爱着你。生命因爱而美好,生活因情而温暖。但有些时候,对于已拥有的爱,我们又很容易犯习以为常的错,总把别人对自己的好视作理所当然。无论何时,都要提醒自己,别忽视那些默默爱着你的人,别辜负他们。因为,人只有懂得珍惜爱,才配拥有爱。有些人,有些物,一旦遇见,便一眼万年。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它一直在世间的某个角落里,静静地等待你,过去的寒来暑往,岁月沧桑,它都那么执着地等你在风里雨里,而当你终于隔了千山万水,在那一时,那一刻与它相遇,原来,除了冥冥之中的天意,还有就是此生不换的缘分啊。世间的万千种遇见,成就了万千种缘分,有人喜欢“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后的重逢”那种了然;也有人喜欢“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浪漫与美好;也有人喜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乍现与惊喜。其实,世事轮回,无论与人还是与事的遇见,都是一种机缘,一种缘分。且行且相遇,且行且珍惜,一路前行,遇见更盛大的风景!揽一怀夏日暖阳,和同行者在诗情画意的大学校园里走一走。让五明记住的不仅有同行者纯真的笑脸,还有他们努力向上的样子。春华秋实,五明很陶醉,也很充实!感觉到了人生价值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岁月》
    如烟的岁月,
    飘落了谁的等待,
    风干了谁的思念,
    那倾城一世的夏花绚烂,
    一川云水,一湾彼岸,
    那回眸一笑的嫣然,
    是久别重逢的欢颜,
    夏夜的清凉透过光影斑驳的花墙,
    思念如洒落松间的月光,
    心扉的诗页里,
    是从容平淡风吹过的云烟。
    言慢者贵,
    性柔者富,
    德厚者旺。
    允许自己做自己,
    也允许别人做别人。
    让彼此在岁月中前行!
    五明从重庆出差回到山川机械厂教育处,给张处长汇报了一下工作,并把签订好的委托培养合同交给了张处长,领导对五明的工作很满意。
    转眼1985年的”五.一”节到了,五明和晓萍商量,准备去福集玉蟾山游玩,五明读中师时,去玉蟾山旅游,那次只是跑马观花地看了一下,这次去玉蟾,五明和晓萍说好要仔细看看,五明的一位同事叫永洪,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哥,说话慢条斯理,他对玉蟾山风景区很有研究,知道很多玉蟾山的故事,五明便邀请他们家一起去玉蟾山,叫永洪给五明和晓萍当解说导游,五明听说龙脑桥也很有名,五明和晓萍也决定去看看。
    五明和晓萍及永洪一家一道,首先来到玉蟾山大茅坪,它是镶在风景区一块碧绿的翡翠。大茅坪上的美国松、墨西哥柏、油橄榄终年浓荫蔽天,郁郁葱葱,山风吹来,林涛阵阵。坪台上青藤紧紧编绕云杉,尤如绿色的绒缦把杉树紧裹,山顶悬崖间,无数飞泉瀑布飞流而下,好似银线飘垂落下九天。永洪说,这儿一年四季变化着,春天百花争艳,蜂飞蝶舞,夏天融日金耀,蝉鸣蟋叫,秋天雾霭飘浮山间,犹如仙女婆娑起舞的纱带;冬天松涛与水声相伴,灯火与星月齐辉,给玉蟾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五明和晓萍他们在大茅坪的玉蟾古关门旁的岩石上,看见有清朝爱新觉罗·长白成骏书写的“玉蟾耸翠”四个大字,雄健浑厚,丰润有力,乃丹青上乘之作,为玉蟾山石刻增添了一朵瑰丽的色彩。
    永洪说,相传,这四个大字,是成骏所书。在清朝有一年,爱新觉罗奉皇上密诏,前往蜀中选一处名山,修一座九重殿以祭祖先。爱新觉罗与教他的先生成骏逆长江而上,几乎游遍巴蜀大川名山,都不中意。眼看期限已到,心中闷闷不乐,无心观山揽胜,只顾赶路。翌日黄昏才投宿在玉蟾山的古关驿站。倒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山风在门外吹去挑来犹如古琴拨弦,搅得爱新觉罗心神不安。睡着后,梦中忽见一长者,头戴插高檐的“东坡帽”,推门进来口占一首五言诗:
    “寻幽须有约,
    学隐苦难潜。
    韵步黄山谷,
    还思向玉蟾。”
    又说道:
    “寻幽何处寻,
    此山秀石奇,
    修座九重殿,
    千古祭先民。”
    说罢,便化成一团云烟而去。
    永洪说,爱新觉罗一下子醒过来,把长者的诗仔细一吟,只感到诗中有话,话中有因。巴山蜀水虽有峨嵋之秀、青城之幽,剑门之雄、瞿塘之险,而却无秀、幽、雄、险融为一体之处。当年苏东坡载酒乐山凌云处,与“还思向玉蟾”的黄庭坚、黄山谷都各爱一处山水,各抒胸中之抱负。
    永洪说,爱新觉罗心中想,待天亮后我倒要把这玉蟾山游遍,这时已雄鸡唱晓了。爱新觉罗吃过早饭便同老师一块去游览玉蟾古关,凭吊了南唐徐铉,宋朝黄山谷,明朝杨升庵遗墨的地方,大开眼界,感到玉蟾山果然是蜀南名胜宝地,名家荟萃,到处是墨宝华章,各领风骚。二人回到驿站,爱新觉罗乘游览之兴取来纸笔;想写几个字。可是一提起笔,文思却全无,左思右想落不下笔,在纸上左描右绘难以成章,把一笔放,羞愧满面。一旁的先生成骏早已看出他的心事,走上前去说道:“我来涂几笔吧。”爱新觉罗这才舒了一口气。只见成骏把六尺宣纸在案头上铺好,挥毫如龙蛇狂舞,走笔如神,写下四个大字:“玉蟾耸翠”。字迹古朴苍劲,雄健浑厚,落款上是爱新觉罗题,长白成骏书。而后来刻在关道岩石上的却少了一个题字。原来字写好后,爱新觉罗感到不安了,自知才学疏浅,便悄悄把题字涂了,第三天请石匠把“玉蟾耸翠”四个大字刻在石崖上。
    永洪说,为什么成骏又成了长白成骏呢,长白是成骏的祖籍即东北长白山人氏,而成骏才是姓名。爱新觉罗是清朝皇族的姓,属女真族的姓氏。“玉蟾耸翠”后来被誉为玉蟾风景名胜之首。爱新觉罗与成骏回京后交了奏章,皇上恩准,在玉蟾山重建九重殿。永洪说,由于年代久远,玉蟾山上的九重殿早已不复存在。
    五明和晓萍及永洪一家来到山上,看见了山壁上刻有“玉蟾”二字。
    永洪说,这是北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黄山谷当年留下的墨宝。
    石刻:“玉蟾”二字,每字1.6米,字迹古朴苍劲,历时八百多年至今犹存。
    永洪说,相传黄山谷谪居泸州时,同州守王献可很要好。有一天,二人同游当年“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古驿道。来到接官亭内,二人开怀痛饮,遥望远山近岭一片雾色茫茫,突然间,只见刘海以香饵垂钓金蟾,金蟾一跃起相竞争食,钓钩时而西,时而东,时而高,时而低,金蟾不能得食,只好把一双大眼盯住香饵。看呆了的黄山谷酒兴正浓,把杯一放,脱口说道,“美哉,刘海戏金蟾耳!”哪知话音刚落,顿时山谷中云开雾散。二人疾步走出亭中来到岩前,一看,岩下石头千奇百怪,大小形状如蟾,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立、有的卧,惟妙惟肖,无一相同。黄山谷大喜,乘酒兴当即在穿山洞的蟾石上书下“玉蟾”二字,便把笔一抛又连饮了数杯。王献可上前一看,大诗人怎把“玉蟾”写成”王蟾”,但又不便当面询问,在一旁的小书童见字却笑出了声。这一笑却提醒了略带几分醉意的黄山谷,朦胧中他往石岩上一看,果然玉字差一点,马上急中生智,顺手摘了亭子旁边的山茶花,往墨池中一蘸,朝着石岩抛去,说来也巧,这一点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刚刚点在王字的上边。王献可和书童一看,连声叫绝,笑声不止。从此,此山便以玉蟾而名,“刘海戏金蟾”已成为美丽传说。
    五明和晓萍及永洪一家,来到一个水池旁,旁边写有”洗墨池“三字,永洪说,这玉蟾山的洗墨池,就是宋朝家、大书法家黄庭坚在这儿教授弟子写字时,洗笔的地方。
    永洪说,宋朝绍圣年间,黄庭坚被贬到蜀南。当时蜀南最繁华的地方就是戎州(即今天的宜宾)和泸州。戎州州守彭知微与泸州州守王献可是八拜之交,两人十分爱惜人才。黄庭坚来到蜀南后,两个州守轮流请诗人、书法家到家中作客,照顾十分周到。有一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泸州州守王献可约诗人黄庭坚到玉蟾山寺中赏月。王献可的千金小姐也在座,酒席间,小姐吹起洞萧,萧声悠扬,月光洒在水池中,荡出一池诗画。一曲之后,小姐请诗人黄庭坚挥毫题诗。黄庭坚见州守和小姐一片诚心,答应填首词送小姐,小姐一听高兴得自已到池中打水为诗人磨墨。黄庭坚更是感动,心想:“我一犯官,到泸州后被他一家人视为上宾,如今小姐喜爱书法,有心收她为徒。”小姐从书箱中取来一支好笔递与先生。黄庭坚拿过笔来一看,这支笔毛细软,精润柔和。在砚台上试了两下感到这笔尖柔中出刚,顿时蘸满砚中浓墨,在宣纸上挥起来。一旁的州守和小姐见诗人运笔如流星闪电,纵横点竖如将军布阵,挥洒自如,真是看神了。只见黄庭坚把笔一搁,众人一看,填了一首《念奴娇》。词中勉励小姐学书法不仅要掌握草、隶、篆、魏碑、甲骨文体的用墨,而且要阅天下之诗文,才懂得诗词之规律,故而诗、书、画才会有长进。从此,小姐就拜黄庭坚为师,在寺中苦心攻读诗书,认真练字。黄庭坚在玉蟾山收小姐为徒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泸州城中人家。求学的弟子络绎不绝,州守王献可更是拨银资助,在玉蟾山上办了一所义学。后来,来学习的弟子们就发现老师每次写完字之后,总要在池中洗笔,不知是为什么。有一天,学子们乘老师外出,大伙去问小姐。小姐才说出先生池中洗笔的由来;原来,池中之水乃是玉蟾山泉水汇集而成,池中装下了山中之灵气,林中之精髓。所以先生用池水洗笔,笔势飞动,书字更加精妙入神。正如苏东坡先生所说,黄山谷书字犹为清劲,笔势浑厚肉丰,态浓意淡,巧藏于拙。小姐说,先生的字画,件件都是传世之珍品。众弟子一听,一个个顿开茅塞,先生书画之神连洗笔的水都不同。从此,都学着先生样子,书字之后人人到池中去洗笔,也要去沾一沾山中灵气,沾一沾先生传神运笔之神韵,时间长了,洗笔池中的水,变成了墨色。后来,人们为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就叫它”洗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