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故事的开始
作者:巴蜀红豆   大帝死,红毛生最新章节     
    “你见过一个?”
    “嗯。”
    “穿越者?”
    “嗯。”
    顾白水看了麻衣少女一眼,脸上满是礼貌的欲言又止。
    “怎么?”
    洛子薇眉眼弯弯,轻轻的笑了笑:“像我这种小修士就不能见过穿越者吗?”
    “倒也不是不行吧,只是有些没想到。”
    顾白水和洛子薇两个人走到了山脚下的路口,再向前便是通往洛阳的官道,。
    不过天空上还飘散着蒙蒙细雨,所以路上也没什么来往的行人和商队。
    少年和少女站在同一棵年迈的老树下,在老树茂密的树冠下,等待着外面的雨停。
    两人都默不作声,看着淅淅沥沥的雨水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他是个怎么样的人?”青衣少年突然开口问了一句。
    “谁?”
    “你提到的那个穿越者。”
    麻衣少女沉默了下来,听着耳边的雨声和蝉鸣,思绪似乎也飘回了很久以前。
    良久,她站在树荫下轻轻的笑了笑,巧笑嫣然,干净清新。
    “他是个,很好很好的人啊。”
    “李十一,是个很好的人。”
    “他叫李十一?”
    洛子薇点了点头,轻声说道:“他其实叫李年余,生在一个很大很大的家族,枝繁叶茂,很是富足。这个名字是他的祖爷爷在他出生的那天给他起的,寓意是年年有余,平平安安。”
    “不过他总觉得年余这两个字有点儿奇怪,总让他想起来一种能吃的鱼,所以他不太喜欢别人叫他的本名。他更喜欢别人叫他李十一,也是因为他是家族里那一代第十一个出生的子嗣。”
    顾白水问了一句:“那这么说,要是他还有个弟弟就叫李十二?”
    麻衣少女愣了愣,然后摇了摇头。
    “他是没有弟弟的,因为他出生后不久就跟着自己的父亲母亲从长安搬到了洛阳。不过他的确是有个妹妹,生的很聪明也很漂亮,叫李絮。”
    “李絮。”
    顾白水念叨了一遍这个名字,总觉得有点莫名的熟悉。
    “嗯,其实李十一的家族很显赫,在整个洛阳城也是最有名的望族。”
    “不过他其实很懒散很没志气,最大的乐趣就是躺在树下晒太阳,晒完一面翻一面。所以这人从小就没什么当纨绔子弟的抱负和理想。”
    麻衣少女眨了眨眼睛,一边回忆一边絮叨着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
    (ps:以下是本文支线李十一的故事,需要一点脑子转动的时间。)
    故事的最开始,是在一座名叫长安的老城里。
    长安是唐国的国都,也是唐境最繁华的老城。
    那时候李十一还没有出生,长安城里最出名的是另一个姓李的年轻人。
    他是李十一的父亲,也是最年轻的镇国将军。
    他父亲年轻的时候曾率领着唐国的玄甲铁骑走过视野所及的每一寸土地,驱除蛮族,收复北漠,年少成名,终其一生也从未有古败绩。
    而且唐国的这位年轻将军并不是什么有勇无谋的匹夫,他生于庙堂之中,但更喜欢宫廷外的风景。
    草原星空、野马牧民;烟雨小镇、文人墨客。这一切世间有意思的东西他都想去亲眼目睹。
    尽管他所去过的地方,最后都会留下一地残骸断臂,尸山血海。
    他一辈子造了太多的杀孽,但其实也没有选择的权力。人的一生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走上一条奇怪的路,没办法回头只能随波逐流。
    李十一后来和我说,他父亲想让他做个平庸的人。
    是平庸,不是平凡。
    ……
    后来,唐国的将军选择离开了长安城。
    卸甲归田,去往了洛阳。
    在洛阳城居民的记忆里,那个洛阳李家的大家主好像一直都是一个躬着身子温和沉稳的老农。
    他总是穿着朴素的麻衣短袖,早起看着朝阳晨曦,晨光穿过洒落大地,也热衷于打理自己那一块方方正正的农田和泥土,总是埋头在自家的农地稻田里。
    李十一曾经告诉过我,他爹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了两个部分。
    前半生活在战场和马背上,轰轰烈烈嘈杂喧闹,但其实并没有太多值得记住的事情。
    搬来洛阳之前,他在长安城里遇到了一个姑娘。
    李十一和我讲过那段故事。
    “老爹和娘亲第一次相遇的时候,其实比长安城里所有人知道的都要早一些,也更有意思。”
    ……
    “
    那是唐太祖寿辰的前夜,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灯火通明。
    长安城里的百姓们一同期盼着寿宴的到来,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大红色的灯笼。
    河岸边,一排排纸莲花在清澈的河水中浅浅的晃荡。
    小桥上,一盏盏孔明灯飞上了夜幕,点亮了整座长安。
    北伐凯旋的少年将军和桥墩旁那个乐呵呵卖灯笼的商贩少女,就是在那个时候相遇的。
    娘亲那时候是一个商贾家的普通女子,出身旁系,从出生开始都没受到过什么重视。
    她很喜欢长安城里过节的时候张灯结彩,因为这样她就能卖灯笼,攒下不少碎银子。
    而我爹是明日宴会的第二个主角,既是寿宴,也是庆祝他凯旋的庆功宴。
    我爹不喜欢宴会里的喧闹嘈杂和推杯换盏,就偷偷的从皇宫里溜了出来,充当城管兵卒去长安夜市里闲逛。
    人群汹涌,少年和少女对上眼了。
    以小贩和城管的身份。
    娘亲一直都很有商业头脑,她在自己的摊位上准备了很多灯谜。
    三文钱猜一次,猜中答案的客人就可以自己挑选一个孔明灯。
    有的人猜中了,讨个彩头,自己也很欢喜。
    有的人猜错了,也无所谓,只是好奇谜底。
    但有一个固执的年轻城管,就绷着脸蹲在摊位前面,看着最大的孔明灯猜了整整半个晚上都没猜出来那道题。
    我以为我爹很笨拙,但其实他比谁都聪明。
    第二天晚上,年轻城管还是在猜迷题。
    他把自己兜里的金块都换成了铜板碎银,陪着商贩少女蹲了一个晚上,腿都蹲麻了,也没猜对什么谜题。
    少年愁眉苦脸的挠着头,少女捧着手里的碎银笑弯了眼睛。
    皇宫大殿,灯火通明,文臣和武将们没等到宴会的主角,有些意兴阑珊。太祖爷爷和杜首辅在棋盘上杀的难解难分,也没注意到自己家的混小子跑哪儿去了。
    那晚的长安城很热闹,有人欢喜有人愁。
    ……
    月亮被乌云遮蔽,天空开始飘散着蒙蒙细雨。
    夜风阴寒,桥墩旁边的商贩少女咳个不停,咳出了血丝。
    那个时候,在战场上戎马歼敌的年轻城管第一次有些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