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齐老的乐评!
作者:凌颂章   我家天后太凶猛了最新章节     
    边吃边聊。
    一个小时后,早餐吃完了,网上的新闻秦轩也了解的差不多了。
    除了齐良意那段点评引发的轩然大波之外,热度最高的,就是张曦云的那句话了。
    不过相比于前者的褒贬不一,贬占多数,后者的意见倒是挺统一的,基本上都是蛮认同的。
    一来,有秦轩那个超高分在那摆着!
    这二来嘛,其实那些因为齐良意的话,抨击秦轩的吃瓜群众,他们也不是不认可秦轩,只是单纯的不认可“秦轩可称大师”这件事。
    其实这里面有大部分人,还是很认可秦轩的才华和实力的。
    不过不管如何,至少张曦云的小心思,显然效果不错。
    接下来的时间,收拾了碗碟之后,秦轩和华宁就窝在了沙发上。
    秦轩是给亲朋好友以及那些支持他的圈内好友打电话发短信致谢。
    华宁则是继续梳理着网络上的信息,时而面露愉悦,时而又目光狰狞,像是要吃人似的。
    一晃又是半个小时,终于算是把亲友这边都过了一遍,秦轩看了眼时间,这都已经十点了,就准备给陈楠打个电话问问,今天和吕仕源的时间约的怎么样了?
    可还没等他电话拨出去,就听旁边的华宁招呼道:“哥,你要不要看看这个?”
    “什么呀?”秦轩扭头问道。
    “齐老写了一篇乐评,五分钟前刚发的。”华宁说着话,就把手机递了过来。
    “齐老写的乐评?”
    秦轩疑惑的重复了一句,接着还是伸手将手机接了过来。
    华宁已经把整篇文章给全部展开了,就在定位在开始的位置、
    秦轩低头一瞧,入目先是一个内容很长的标题:“东风破,一首里程碑的绝美诗篇,中国风,一个全新的音乐流派。”
    秦轩先是滑动了一下页面,发现内容不长,但也不算短。
    整体分为两个部分。
    前半段是关于东风破这首歌的赏析内容。
    可是一开篇,却是先把秦轩吹捧了一番:“秦轩,这是一位划时代的音乐天才,出道至今,虽面世之作数量不多,然仅有这寥寥几首,却均可称之为精品佳作。”
    而后才开始切入了正题:“而这其中,余甚爱‘发如雪’与‘东风破’两首。”
    “发如雪面世已有些时日,坊间剖析之作甚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余暂不多言。”
    “且说这首东风破,无疑,这是一首令人难以忘怀的古风佳作。”
    “这首歌,以其独特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和浓郁的古风氛围,引领听众走进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意世界。”
    “歌词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息,字里行间透露着古典诗词的韵味。歌词以东风为引,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将听众带入一个遥远的古代时空。通过东风这一象征,歌词巧妙地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让人在聆听的过程中不禁感叹时光匆匆。”
    “而在歌曲的旋律方面,秦轩巧妙地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创造出一首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古风歌曲。旋律中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让人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愚以为,东风破在编曲和演唱技巧上,亦堪称一绝。”
    “编曲方面,秦宣运用了丰富的乐器,不固守老旧传统,大胆启用西洋乐器,为歌曲增色不少。”
    “只是在演唱方面,秦轩还需要继续雕琢,若是他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与歌曲一体融合,再通过独特且优质的嗓音深情的演绎出来,那将会把这首歌曲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不过,我有信心,假以时日,将唱功技巧精细雕琢之后的秦轩,会给我们一首更好的东风破。”
    “说回歌曲本身,愚以为,“东风破”显然不是一首普通的古风歌曲。”
    “秦轩用他独特的音乐才华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韵味和情感的古风世界。”
    “这首歌曲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美妙的旋律,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它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划时代的,重新定义了一个音乐流派的作品。”
    而后话锋一转,就切入到了后半部分,开始说起了“中国风”的事。
    “那么,这个新的音乐流派唤作何呢?”
    “秦轩说,此为‘中国风’。”
    “并为其定义以十八字之特点,是为: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
    “概括为:三古三新。”
    “余初听迷茫,而后豁然开朗,亦万分同意。”
    “可深思一晚,又觉此十八字太过文气,不够通俗。”
    “顾想大胆总结一下,将其直白的定义为:这是一种融入了华夏古文化元素,而又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而提及这种融合,余回忆往昔,发现这种风格的发展,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当时,便有诸多音乐人开始尝试将华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音乐当中。”
    “或许,这便是秦轩于台上所言,将功劳归结于‘前辈’的原因所在吧。”
    “可老朽不才,却想说一句:秦小友大可不必过分自谦!”
    “因为,此前包括我在内的华语音乐人之尝试,几乎皆是以失败告终。”
    “失败之原因诸多,但愚以为最关键之处,便是我们无法跳出设立好的方框,从未想过西洋乐器亦能制作华夏古风歌曲。”
    “而今,经过秦小友之提点,我整个人如醍醐灌顶。”
    “是啊,乐器何错?”
    “若是追根溯源,琵琶、唢呐亦非华夏原产,我华夏文化之最大特点,不正在于‘包容同化’四字?”
    “何以到了吾辈,却如此固执,甚至是偏执?”
    “愧也,羞也。”
    “却也幸运,有生之年能得见此横空出世之天才,一扫往旧之困惑,老朽甚是欣慰,亦有感谢。”
    “感谢秦小友带来的两首佳作,亦感谢秦小友为华语乐坛开辟的这一全新的音乐流派。”
    “它的名字叫:中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