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换成自己人
作者:壹贰玖零   靖康之耻?天命神棍为大宋续国运最新章节     
    一旦赵桓自己发生的决策出现错误,这对于他的威信力是极大的打击。
    百姓对他也会颇有微词,甚至会产生信任危机。
    下次他再有什么和百官冲突的想法,就不好说出来了。
    所以,综合考虑,即便赵桓在收到王时雍自杀式告发白时中的奏折时,气的恨不得千刀万剐了白时中。
    但赵桓为了平衡朝堂,硬生生的忍了下来。
    今天他安排人弹劾白时中,他只是想给白时中一个警告。
    若是白时中聪明的话,他把侵吞的国库钱财悄无声息吐出来。
    赵桓顶多给他换个位置,并不会要他的命。
    但没想到白时中,别说把侵吞国库的钱财的吐出来,他甚至都没有丝毫悔改之意,一心只想着狡辩过去。
    这个态度,彻底激怒了赵桓。
    赵桓终于是忍无可忍,直接下令三司会审,这基本上就等于宣判了白时中的死刑。
    奏折上面的的内容真实与否,白时中他自己最清楚。
    赵桓真的决意要查,他根本瞒不过去。
    “陛下,臣知罪,臣知罪了……”
    白时中慌忙之中赶紧认错,企图以此来换取赵桓的从轻发落。
    “陛下,臣愿意将家产尽数献出,从此辞官归乡,请陛下看在臣为大宋效力了一辈子的份上,给老臣留一条活路……”
    非要等到死到临头,白时中才愿意放弃手中紧攥的民脂民膏。
    可惜,晚了!
    “现在知错?晚了,朕不杀你,难平民心……”
    哪怕赵桓是个喜欢朝令夕改的人,他也不可能刚刚说出来的话,立马就吞回去。
    “吕好问,擢升为御史中丞,与吏部尚书梅执礼,大理寺卿共同审理此事。”
    赵桓补充道:“原御史中丞许翰,擢升为中大夫、同知枢密院。”
    许翰站出来领命谢恩。
    赵桓想要掌握御史台,但他知晓许翰的为人太过固执己见,不会听从他的吩咐行事。
    吕好问虽然也是正直之臣,但这个人比许翰圆滑一些。
    今天他的表现,赵桓就很满意。
    因此,赵桓把许翰给踢了出去,把吕好问给提拔上来。
    当然,赵桓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给孙傅添堵。
    孙傅有几分能力,赵桓心中有数。
    许翰这个人,算不得主战派,也不是议和派,他属于主战偏中立。
    这就是一个只知道钻研书本的老学究。
    把他放到枢密院,算是制衡一下孙傅。
    许翰和孙傅根本不是一类人,许翰太清高骄傲了,他肯定不会服孙傅。
    如此,也算是一种平衡。
    门下侍郎吴敏捧着笏板言道:“陛下,白时中被关入牢房之后,则少宰太宰之位具空悬,此与国事不利,还请陛下早做决断。”
    赵桓沉吟道:“诸位卿家可有举荐之选?”
    郭京一甩拂尘,扫视了群臣一眼,但并没有说话的意思。
    赵桓注意到了郭京的动作,开口道:“亚父,你心中可有人选?”
    郭京起身道:“陛下,朝堂之事,贫道乃是世外之人,不便参与其中,一切决断,由陛下圣裁,贫道并无异议。”
    郭京要保持世外之人,与世无争,不喜权的人设。
    孙傅本来满脸期待的看着郭京,还希望郭京能举荐一下自己呢!
    结果听到郭京这话,大失所望。
    孙傅心中不自觉的骂了一句何栗。
    都怪何栗!
    要不是何栗非要劝他走,当时他一定能等到国师醒来,让国师看到自己的决心。
    当时,孙傅和何栗从中午一直等到了半夜,都没等到郭京。
    甚至都没人安排他们的吃住,何栗实在是等不了了,便劝着孙傅离开。
    其实孙傅当时也是受不了了,二月底的深夜还是有点冷的。
    他们除了喝茶,连口热饭都没吃,再加上一把年纪了,确实熬不住。
    孙傅只能半推半就的被何栗拉着离开。
    以至于后面他们忙起来,一直都没机会去找郭京问清楚。
    对于郭京的回答,赵桓心中既松了口气,又有些无奈。
    松了口气是亚父果真心中只有朕自己,无心贪恋权势。
    无奈是满朝大臣,他只能信任郭京。
    可郭京偏偏又淡泊名利,不争不抢。
    自己不遇到危险,郭京就不肯主动出手,着实让人无奈。
    听说,亚父最近连孙傅都疏远了。
    赵桓还是挺为郭京担心的,亚父这么单纯,根本不知道朝堂有自己人脉的重要性,这可怎么办?
    之前别人对郭京的弹劾,都是赵桓自己怼回去。
    郭京又疏远所有官员,这是铁了心要做孤臣啊!
    赵桓都担心下次郭京再被弹劾可怎么办?
    没一个人为他说话,这可如何是好?
    郭京若是知道赵桓的想法,肯定要给他点了赞。
    夸一句,陛下真聪明。
    满朝文武,没有一个和我关系好的。
    确实关系冷淡,也就是会按照我的命令做事罢了,算不得关系好。
    吴敏又说道:“陛下,臣举荐中书侍郎徐处仁,他心系百姓,正直清廉,可为百官表率,由他担任太宰,定可服众。”
    “徐处仁?”
    赵桓沉吟了下,看向郭京。
    “亚父,你意下如何?”
    你不想举荐,给个意见总行吧?
    赵桓眼神示意郭京。
    郭京看向一脸发懵的徐处仁,说道:“陛下,贫道觉得徐相公确实耿直中正,心系百姓,乃是仁心仁德之人,由他做太宰,应是大宋之福,社稷之幸,百姓之运。”
    徐处仁必须当太宰,不然郭京的军政新令怎么推广执行?
    主持军政新令的人,必须是郭京信得过人。
    徐处仁很合适,而且他也参与了拟定军政新令,由他主持,郭京才能放心。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既然亚父没有意见,朕也准奏。”
    “擢徐处仁为太宰兼中书侍郎,徐卿当谨记前车之鉴,务必尽心尽力为民谋福。”
    徐处仁悄悄的对郭京投去了感激的眼神,旋即强压下激动领命谢恩。
    没想到,国师真的让自己做了太宰。
    徐处仁一直在天师府睡了一天一夜,昨天上午他才醒。
    从天师府出来之前,郭京来送他。
    徐处仁还开玩笑,让郭京给他看看面相。
    郭京说他有宰相之相,徐处仁当时还不太相信。
    主要是他这个人没啥党派,在朝中经营的并不深,他觉得很难轮得到自己。
    却是没想到,国师的话这么快就应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