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黛玉乐为人师,英莲痴诗慕雅
作者:小生杜书仁   红楼:开局世子,黛玉青梅竹马最新章节     
    南嘉听了黛玉这话也不怵她,好整以暇的说道:
    “我这是给你送了个一片痴心又刻苦好学的好徒弟,到时候怕是你谢我还来不及呢!”
    黛玉摆了摆手:
    “这位姐姐能在私塾里当夫子,想来也是满腹诗书的,哪里用得着我好为人师啊!”
    南嘉可看不得她这么自谦:
    “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可是这诗文一道,除了了像玉儿妹妹你一般天赋异禀的,其他人还真少不得一个把人领进门的好师父。
    这就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若是没人点拨,一直闭门造车又怎么能成!
    看我,只顾着说嘴,倒是忘了介绍了,这位姐姐姓甄,闺名英莲。”
    南嘉转而又对甄英莲说道:
    “这位风流雅致,满腹才华的妹妹姓林,单名一个宴,你称呼她黛玉或者玉儿妹妹都可以。”
    黛玉微微抬头,英莲也好奇的凝望了过去,黛玉福了一福,英莲起不了身,也点头为礼。
    “英莲姐姐!”
    “黛玉妹妹!”
    南嘉笑眯眯的说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英莲你最喜欢的这首诗可就是眼前这位大诗人的旧作!”
    甄英莲眼中闪过一丝崇拜,惊喜的说道:
    “刚见了妹妹的时候,我只是赞叹妹妹你通身的灵气如同天上的仙娥,至于这作诗,我见妹妹年纪小,还以为是南嘉这小妮子夸口呢,不成想,咏絮之才竟然就在我身边,果然是我以貌取人了!
    黛玉妹妹你这诗我是极爱的,每每读来,只觉得口齿生香、甘拜下风。
    真不知这样好的句子妹妹是怎么想到的?”
    黛玉垂下头,面上有些微赧,没想到竟有一位神仙一般的大姐姐这般崇拜她,这感觉让她觉得有些奇妙,又有些难为情,更多的是让人沉迷。
    按大狐狸那古古怪怪的说法,英莲姐姐应当算是她的粉丝。
    被人崇拜和喜欢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甄英莲一激动就忘了脚上有伤,还想要站起身来,黛玉却眼疾手快,连忙按住了她。
    “英莲姐姐,我好好的就在这,又跑不了,你不要心急,莫忘了身上有伤!”
    甄英莲有些不好意思,她一提到最喜欢的诗歌难免就有些失态。
    南嘉这时取笑道:
    “她这也不是第一次如此了,若不是走路的时候想诗想痴了,又怎么会好好的在平地上跌一跤。
    我看啊,再没有人给她通一通灵窍,她就要真的变成小呆子了!
    不如黛玉你看在她诚心的份上就指点她两句吧。”
    英莲知道南嘉其实是在帮腔于她,连忙跟着点点头,诚恳的睁着水汪汪的狗狗眼求道:
    “我也不敢劳烦黛玉妹妹,只求你有空的时候指点一二,这就是极大的造化了!”
    黛玉只觉得英莲姐姐的眼睛比兔狲小青更加水汪汪的惹人怜爱,但是想到她自己最爱的诗词,黛玉再次挺起了胸膛,添了几分胸有成竹的气势,别的尚且不说,在作诗方面,黛玉可是自有三分傲气的。
    “英莲姐姐这话倒是太过谦了!
    我虽不敢说精通,也不敢自矜远超前人,但是教一教姐姐,自认还是当得起的。
    我也难免有好为人师的时候,所以这弟子我便厚颜认下了!
    今日时间不充裕,我只大略的和姐姐说上两句,姐姐过后若有什么疑问,咱们可以书信交流。
    或者等英莲姐姐你伤势痊愈了,这私塾的事务又不忙的时候,来林家小住几日,那样我们就能日日交流诗文了。”
    甄英莲满面欢喜,像模像样地斟了一杯茶水端给了黛玉:
    “那可好,这就当我的拜师茶了,到时候我若是问题太多,你可不许觉得腻烦。
    我往日里作诗只觉的灵感枯竭,想出的句子总是有些生硬干瘪,对仗平仄还有押韵就更让我觉得苦手挠头。”
    黛玉听了这话,思绪却不自觉的飘向了某只大狐狸:
    英莲姐姐看起来温柔文雅,也是个饱读诗书的,应该不会像某只大狐狸一样是个怎么教也开不了窍的榆木脑袋吧!
    但是想到大狐狸也是满腹经纶,却单单在作诗填词上极不开窍,黛玉又有些不确定了。
    “作诗其实难了不会,会了不难,像什么对仗平仄之类的不值得刻意去学,也不用过于在意。
    作诗说穿了不过是起、承、转、合。
    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如果真的有了什么好句子,就是平仄虚实都不对也没什么!”
    英莲只觉得茅塞顿开:
    “怪不得我之前读前人的诗词,有些对仗极工整,有些不怎么对仗,但是读起来又觉得朗朗上口,很是绝妙。
    我还天天疑惑,为何古诗中很多句子有通顺的,也有错了平仄的。
    如今听君一席话,方知晓这些规矩不是绝对需要遵守的,只要词句新奇巧妙的就是上佳。”
    黛玉含笑颔首,心里也略略松了一口气。
    哇,英莲姐姐可比某只大狐狸有灵性多了,一点就通,看起来就不是个难教导的。
    不像某个大狐狸,理论说起来头头是道,歪理更是一套一套。
    一到了实践的时候,那就是气的人七窍生烟,恨不得帮他把顽石一样的脑袋给凿开个窍。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有时候灵光一闪,或者情之所致,那般所写出的句子,哪怕是不怎么合押韵平仄也是极好的。
    这咬文嚼字是次要的,最要紧的是其中的立意。
    若是文章意趣横生,词句不用过多修饰雕琢,也可以打动人心。
    这便是‘天然去雕饰’,不因为词句而损害了立意。”
    英莲有些疑惑:
    “可是我读书时也听说过贾岛推敲的典故,这难道不是说明了词句的重要吗?”
    黛玉笑道:
    “你第一眼只见了它的表象,以为诗奴是纠结字眼,我却觉得这一推一敲反复琢磨斟酌的其实是其中的意境。
    僧敲月下门,“推”无声响,“敲”有震音,由“推”改“敲”,更有灵性也更传神。”
    香菱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又问道:
    “我看李太白的飞流直下觉得浪漫飒爽,看杜工部的好雨知时节觉得富含哲理。
    但是我最喜欢的陆放翁的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将这诗人闲居的场景写的栩栩如生,真切又不失趣味。”
    黛玉有些惊诧,又有些了然:
    “初学诗的人可万万不能读陆游的诗,这一类诗词不是不好,却过于独特。
    陆游的诗处处都有触动人心的感悟,但是总体上缺乏统一的整体结构。
    其中蕴含的纯洁之美,却容易让人见了就爱上,但一旦入了这格局,就再也学不出来做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