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人性永不泯灭!
作者:宅小书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最新章节     
    “王守仁不是个喜欢空口说大话的人,他说了的事,他就真的去做。
    哪怕挨了老爹的一记耳光,还被发配去江右娶了老婆,他也不忘去追寻自己的圣贤之路。
    可圣贤哪有这么容易做到呢?
    要成为圣贤,你首先就是要领悟一种世界上最为深奥,最为神秘,最为深邃的事物——
    道!
    何为道?
    传说这是一种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的之物,它轻若鸿毛,又重于泰山,如果你能够获得这么一个东西,你就能够了解世界上所有的奥秘,通晓世上所有的知识,识破一切伪装,天下万物皆可归于你的手中掌握。
    佛有佛道,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此即所谓佛者之道。
    习武之人也有自己的武道,所谓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摘叶飞花,伤人立死,手中兵器不执着于具体样式,即修成了武者之道。
    而我们十八岁的王守仁,想成为圣贤,追求的是读书人的道,也叫儒家之道。
    它又被称作‘理’,从读书中悟来,拿出去即可通行于天下,使人通晓天下万事万物,宠辱不惊,心胸开阔,无惧无畏,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以想象,如此泛用的东西,你想要理解它为何物都难如登天,想要掌握它更是难上加难。
    这么难的东西,有没有什么方法途径去获取呢?
    你还别说,真有!
    如果你去问一名佛教徒,如何得道,他可能会给你如下答案——
    把佛像烧掉去取暖;
    佛陀身边的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其实是挑粪的;(罪过罪过,这是一个叫德山和尚的回答,不是我说的。)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目中无佛,心中有佛。
    从上面一些得道高僧的回答,各位听众您大概能了解道为何物了吧?
    不破不立,往往要先成为世间俗人眼中的疯子、叛逆者、狂妄之人,然后你才能真正接触到‘道’为何物,才能成为真正的圣贤。
    现在,你应该能理解王守仁要做圣贤这个志向,到底有多难实现了吧?
    到时候,可能就不是他老爹给他一巴掌这么简单的事情了,甚至有可能会惹来杀身之祸。
    除非……你足够强大!”
    听到这里,很多人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原来求道是这么艰难的吗?
    一名佛教徒要把佛像拿去当柴火烧,想想就够让人害怕的。
    世界终究是活成了我想象中的疯癫模样!
    但通过这个切实的案例,的确让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王守仁的追求,到底有多难。
    你可以想象,一个普通的佛教弟子,假如敢把佛像拆了,拿去当火柴烧,寺庙里的长辈和同门,会怎么看你?
    只怕遇上些脾气火爆的,能把你当场打死!
    而且涉及到信仰的东西,即便是官府也不好多说什么。
    做了一件事情,然后被打死了,或者干脆被逐出师门,今生永远不得迈进寺庙重地半步,显然这样的结果,不能被称作“得道”。
    那怎么样才能算呢?
    必然是你做出这件事,传遍天下,让各地的寺庙都争相传诵效仿,让此事能成为辨经场上的经典论据。
    如此才算是真正得道,因为你已传道于天下。
    所以,唯有那些已经德高望重,甚至在教徒心目中,你已经是天下第一禅师境界,论佛法修为,已经没有人比你更高了,论辈分地位,你也已经是冠绝当世。
    如此你所做的一切,才能被奉为真谛。
    因为没有人比你更接近佛陀!
    “对十八岁的王守仁而言,想到得道,进而成为圣贤,又谈何容易呢?
    但幸运的是,他还真在读圣贤书中,找到了方法。
    答案是四个字——
    格物穷理!
    圣人告诉年轻的王守仁,理是无处不在的,田地里耕作的黄牛身上有理,你家后院摆放的破瓦罐破箱子有理,你小时候在院子里随手堆起来的泥巴也有理。
    领悟理的方法,在于格。
    至于怎么格?
    圣人没有说。
    他只是告诉你,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十八岁的王守仁读到这里,和三年前在关外一样,他又觉得自己行了。
    于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寻道之路。
    他的寻道之路从一根竹子开始,几天几夜,王守仁都在自家院子的花园里格‘竹’,可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下来,他不仅没有能够顺利悟到道之所在,反而是把自己给整感冒了。
    于是第一次,他开始怀疑起书中的圣人之言,这样格物,真的是对的吗?
    年轻的王守仁陷入了迷茫,他找不到答案。
    而他老爹王华也是气得够呛,觉得自己可能管不了这个儿子了,于是和王守仁展开了谈判。
    王华说,以后你想做什么就去做,我不管你了,但有一个前提条件,你先去给我考个进士回来,毕竟你爹我虽然成就不高,但好歹是个状元,你也不能太给我丢脸吧?
    王守仁想了想,觉得这个条件也不算苛刻,于是点头答应了下来……”
    “等一下,知书,成为进士这个条件都还不算苛刻吗?我看过一个统计数据,古代全国平均下来,好像每375万个读书人里面,才有一个人能考中进士吧?”
    “没错,考进士可太难了,唐初期每年才出3-5个进士,宋代平均每年70多个,清朝科举改成两年一届,人数稍多,但也是每年只有100出头。”
    即使是在数量最多的清朝,每年也才100个进士名额吗?
    太恐怖了!
    听到这个数据,很多原本对进士考试难度没什么概念的听众,都心里发毛。
    特别是明年即将高考的高中生,他们老被灌输,高考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人生大考。
    但和古代考取进士相比,高考简直就像是小儿科一样简单。
    说个对比的概念吧,清华北大应该是大部分国内考生的终极高考目标了,单在2014年,北大一个学校在晋省的招生人数,就超过了110人!
    全国新招一本生的数量更是高达36.5万人!
    和清朝平均一年100个进士名额相比,简直是天堂和地狱的差别。
    而在王守仁的眼中,老爹让他考中进士这个条件,竟然是“不算苛刻”。
    当概念被理清之后,大家都有点无语了。
    不是,顾知书,你不是要通过节目对抗抑郁的吗?怎么都把我们给整得有点抑郁了呢?
    他们突然有点理解王华的抓狂心态了,这个叫王守仁的小子,的确是很臭屁啊!
    “但王守仁的确是有读书基因遗传的,他二十一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旗开得胜。
    不过,由于王守仁还是坚持格物的道路,每年都花很多精力在杂七杂八的事项上,读四书五经基本上是临急抱佛脚,这招到了会试就不灵了。
    六年内他两次落榜,老爹王华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要说一般人,这时候肯定是痛定思痛,把自己关在书房内,在房梁上悬吊一根绳子,再在房间内放一把利刃,准备刻苦用功,一雪前耻了。
    (苏洵:啊对对对,我就是那个一般人!)
    但我们都知道,这位王守仁先生,可不是一般人,他再次向父亲王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爹,我错了!’
    王华十分欣慰,笑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以你的天分,只要肯勤奋用功,将来必成大业!’
    王守仁却说道:‘爹,你误会了,我觉得错就错在,落榜之事本就无关紧要,我却为此辗转反侧,忧心仲仲,把精力徒劳浪费在这种小事上面,实在是糊涂至极!
    从今往后,我决定不再书房苦读,而是要学习兵法,将来征战沙场,报效国家!’
    王华:‘你小子是要气死你家老子啊!’
    咦,这句话怎么好像似曾相识?”
    “噗!”
    安卉把杯中水喷了“咖啡”一脸,布偶猫用幽怨的眼神望向自己的主人。
    你弄啥嘞?
    安卉连忙摆手,微微擦去眼角的泪珠。
    今晚她都不知道是第几次笑岔气了,都怪顾知书这次风格的转变太突然,让人猝不及防。
    要说王华你是真不长记性啊,也是当真不了解自家儿子的性格。
    当他跑过来主动承认错误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可以做好抄戒尺打人的准备了好不好?
    只能说,不愧是你,王守仁。
    思想觉悟真不是盖的,什么都难不倒你!
    安卉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一定会很喜欢王守仁这个人物,太有个性了!
    简直不像是在那个封建礼教严格的年代出生的人,更像是一个穿越者。
    一言一行,实在是太有个性,让人啼笑皆非。
    苏轼和李白,在顶流偶像的路途上,又多了一位强劲的对手!
    “不知道是厚积薄发还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总之,连续两次会试失利的王守仁,在改变了志向后,却终于在二十八岁这年,考中了进士。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尽管王守仁和他爹王华都觉得这个成绩不太满意,但放眼科举历史上,二十八岁的进士都已经是相当年轻了,属于是了不起的成就。
    有了这层进士身份,王守仁就有了当官的机会。
    1501年,二十九岁的王守仁被调往刑部,开始全国出差办案。
    之前说过,王守仁在格物的道路上,从未停止。
    而出家人整天什么都不干,就是念经诵佛,参悟禅道,是悟道界的‘专业人士’,所以王守仁很喜欢每去往一地,就去当地出名的寺庙采风,寻找灵感。
    不久之后他到了杭州……”
    陈乐瑶此时忽然打断道:“提到杭州,我就想起了东坡先生,他也有去寺庙拜访禅师的习惯,对了,李白也是在寺庙内,写下了那首《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随着陈乐瑶把整首诗吟诵了一遍,许多听众都忽然有种预感。
    可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全国的寺庙都要迎来客流量的疯涨了。
    深夜宇宙两大顶流,不,从今天开始,可能是三大顶流,都和寺庙结缘,留下经典。
    想不引起跟风都难啊!
    “我已经忍不住好奇了,李白和苏轼都在寺庙里留下了一首名篇诗作,不知道我们今晚的主角王守仁,又会在寺庙里留下一段什么样的佳话呢?”
    顾知书却在陈乐瑶的问话后,沉默了一会。
    然后他缓缓说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答案——
    “他把寺庙里的禅师,给劝还俗了。”
    啊?
    所有在电台前的听众,都被这个答案给惊呆了。
    什么?
    你去寺庙找禅师谈话问道,把人家禅师给劝还俗了?
    短暂的错愕过后,大家就是忍俊不禁。
    只能说,是你本尊了,王守仁!
    做的事情,总是这般出人意料,完全让人猜不准方向。
    “呃,他是怎么做到的?”即便是排练过的陈乐瑶,在再次说起这一段“经典”时,依然有点压不住自己的笑意。
    从声音上,大家也能想象出一位女孩眉毛弯弯,笑语盈盈的模样。
    “他先是和禅师谈了些佛经禅理,没什么特别之处,气氛一度十分尴尬。
    大家都在净室内不说话。
    在经过了很久的沉默过后,王守仁突然有了个想法,他向禅师提问:
    ‘大师,你有家吗?’
    禅师睁开眼睛,回答道:
    ‘有。’
    王守仁又道:‘家中尚有亲人在?’
    禅师答:‘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禅师面对这个问题,沉默了许久,终于在一声冗长的感叹后,说道:
    ‘怎能不想呢!’
    禅师说完,羞愧地低下了头,他也不知道为何在这个年轻人面前,失了分寸,说出如此不符合出家人身份的话。
    没想到王守仁却严肃地说:
    ‘想念自己的母亲,没什么好遮掩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禅师闻言,默默流下了眼泪,然后他郑重地向王守仁行了一礼,收拾行囊,舍弃了出家人的身份,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王守仁也因此被寺庙的主持连夜赶出了庙门。
    他生怕再让这个年轻人多留几天,庙里的和尚就都跑光了。
    王守仁对主持却并无太多怨言,在山上的夜晚,他独自一人行走在山道之上,抬头仰望星空,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终于在这个夜晚,明悟了一条人间的真理——
    无论你是什么身份,身处何地,在什么时间,有何种理由,你只要是人,你的人性就不会被泯灭,它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听到这里,很多原本在笑的听众,突然间好像笑不出来了。
    一股特殊的情感开始在胸口涌动。
    名为感悟的种子,也悄悄在心底间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