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整个计谋虽看似精巧,实则步步险招。
作者:满满哈   大秦:我是唯一仙最新章节     
    他微微有些感慨,又略感欣慰地扫视一圈众亲卫,他们中既有他的亲卫,也有公子扶苏的亲卫。
    然而,无论是公子扶苏的亲卫,还是他的亲卫,都是他长城军中的勇猛战士,是生死与共的袍泽!
    “可惜没有酒,不然定要与你们痛饮一番!”他颇为感慨地说道。
    蒙喜也有些遗憾,蒙恬治军严谨,秦军军纪中虽未明确规定饮酒事项,但在蒙恬的军队中,一年仅允许饮一次酒,平日里私自饮酒都会受到鞭笞惩罚。
    所以,大家身上都不会携带酒水。
    这时,一名亲卫突然羞涩地开口:“上将军,末将有一壶酒!”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在他身上,只听他尴尬地解释道:“只是酒太少,不够大家分饮。并且……没有下酒菜。”说着,他从腰后取出一个瘪瘪的皮囊。
    蒙恬凝视着他,对方也毫不畏惧地回望着他,蒙恬突然放声大笑,“甚好!这样便足够了!何况,怎会没有下酒菜呢?”
    说着,蒙恬接过皮囊,拔掉塞子在鼻尖闻了闻,“好酒啊!”
    先秦时期的酒文化灿烂辉煌,那时的酒还称为醴,由粮食经过浅层发酵制成,酒精度较低,且含有大量杂质,类似于后世的甜酒,饮用时还需过滤。
    秦国最初便是通过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滤酒用的茅草)发迹,到了秦代,已经开始采用酒曲发酵技术酿造,酒中杂质大大减少,变得清澈透明,酒字也因此诞生。
    那位亲卫拿出的,正是上品美酒,名为白薄。
    白薄乃秦酒中的代表品类,它是真正
    割股侍君的故事,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如同《二十四孝》中的典范,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被视为侍奉君主的最高礼节,深入人心。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至卫国边境时,头须盗走了重耳的所有粮食,躲进了深山。
    重耳陷入粮荒,难以维生,这时介子推果敢地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以滋养重耳的生命力。
    重耳后来成为威震天下的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备受秦朝尊崇的贤明君主,而介子推也因此被誉为介子,因其“割股侍君”的事迹深受后世敬仰,逝后安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深感愧疚,将绵山更名为介山,并建立祠庙以示纪念。
    这段故事发生在两位贤者之间,秦汉时期对此类行为尤为推崇,以至于出现了猎户杀害妻子、割肉款待曹操的事例。
    尽管如此,割股侍君本质上仍是下位者对上位者的极高敬意表现,其根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的人殉仪式。
    另外,在周代,血液被视为神圣之物,缔结盟约时需歃血为誓,即在唇边涂抹鲜血,象征盟约的神圣不可侵犯。
    而身为国朝九卿、上将军的蒙恬,竟要向自己的亲卫行此大礼,令人难以置信。
    秦时的等级观念极为严格,高位者对低位者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毫无平等可言。蒙恬虽无意挑战这套制度,但他认为,在生死关头,与其区分九卿与亲卫的身份,不如共同赴死。
    他豪情满怀地道:“往昔你们这些英勇的战士在战场上为我、为大秦抛洒热血,铁骨铮铮,从未玷污秦人勇士的英名!今日,我愿以我的血肉,为诸位壮行助威!”
    众亲卫面露犹豫,一时难以接受。
    蒙恬身为上将军,国家重臣,竟要割破自己的血脉以激励下属,实属罕见!
    蒙喜率先打破沉寂,他放声大笑,抓起酒囊,眼神炽热如火,环视众人,充满豪情地说:“我曾听说,昔日齐国有两位勇士在路上偶遇,交谈甚欢,于是各自割下自身肉块佐酒。”
    “酒尽之时,两位勇士亦随之去世。世人称他们愚蠢,但我对他们那份胆识和豪情深感钦佩,渴望效仿。如今有上将军的示范在前,我终于有机会实现愿望,做一个‘愚蠢’之人。”
    蒙喜话音刚落,他也毫不犹豫地割破了自己的手腕。
    鲜血汩汩流出,他将伤口靠近酒囊口,让血液流入其中,发出细微的声响。随后,他用战袍袖子紧紧绑住伤口,庄重地向蒙恬与其他亲卫行礼示意,然后猛地喝下一大口混有自己血液的酒!
    鲜红的面色映衬下,不知是激动所致还是酒劲太烈,蒙喜满脸通红,大声赞叹:“痛快!”
    “我在边疆征战多年,饮过无数敌人的鲜血,但从没想到今日竟能有幸品尝到华夏第一勇士的热血,其烈如火,一饮之下,犹如吞炭一般!”
    蒙喜的话引发了众人的热烈响应,纷纷不再迟疑。
    “原来如此神奇,快让我也饮一口,沾染上将军的虎胆!”
    “上将军乃我大秦第一猛将,华夏第一勇士,其血怎能与匈奴之血相提并论?”\"
    “今日之后,上将军必将名垂青史,独闯卫尉军中军,英勇事迹必定传遍天下!”
    “我们决不让上将军的热血白流!”
    一阵阵豪言壮语此起彼伏,直至蒙喜再次振臂高呼,彻底点燃了众人的激情。
    “你们说得对极了!”蒙喜一面抱拳向蒙恬致意,一面朝众人怒吼。
    “上将军固然是勇士,我们亦是勇士!”
    “真正的勇士敢于他人所不敢为!”
    “或许世人不解我们此举,卫尉军,乃至李斯赵高等人,此刻正嘲笑我们的愚蠢!”
    “可是,就算真是愚蠢,那又如何?”
    “只要有上将军在,有公子扶苏在,有我在,更有你们在!我们并不孤单!”
    所有人都心潮澎湃。
    他们明知,攻打卫尉军,不论任何情况,都意味着死刑判决。
    蒙恬必死无疑,其余百名亲卫即便能在战场上幸存,也将被剥夺贵族身份,沦为军奴,全家受累。
    当然,最好的结局无疑是战死沙场,那样家族虽会被贬为平民,但也相对较好。
    毕竟秦法虽严酷,对贵族仍有一定程度的优待,且对勇士极度崇尚。即使是小贵族,只要勇猛战死,甚至是犯错战死,都不会祸及家人。
    然而无论如何,从他们跟随蒙恬冲向卫尉军大营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踏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他们已是叛逆,已是举世皆敌!
    齐国有两位勇士的故事,他们以血佐酒,看似愚蠢,却流传千古。齐国曾是春秋首霸,却因五公子争夺王位,导致国力衰败。
    但得益于管仲推行的重商政策,齐国财富冠绝各诸侯国。
    因此,当时的齐君认为,只要广纳勇士,凭借充足的资源,霸业唾手可得。
    因此,齐国人普遍崇尚勇武,以勇猛为荣。
    这两位齐国勇士的故事,被记录在《吕氏春秋》中,作为秦朝贵族,大家都熟知这个故事。
    琅琊原是齐地,齐国勇士或许鲁莽,但现在他们所做的,又何尝不是一件傻事?
    不过,那些齐国勇士至死无悔,他们又何曾后悔?
    蒙喜将手中的酒囊传递给下一位,同时高喊:“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谁说我们缺衣少穿?与你同披战袍。君王号召出征,修理戈矛,与你共享敌忾之情!
    谁说我们缺衣少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号召出征,修理矛戟,与你并肩作战!
    谁说我们缺衣少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号召出征,整顿铠甲兵器,与你一同冲锋陷阵!
    亲卫们高歌《无衣》,酒囊在他们手中依次传递,每个人都割腕放血入囊,一口饮下混血的烈酒,酒烈血甘,无不显现出男儿的勇气与决心。
    身为秦人,身为男儿,谁人没有胆量?谁人畏惧死亡?
    滔滔江水,滚滚黄河,秦军能统一六国,驱逐匈奴,死而后已!
    能遇到这样的将领,参与这样一场进攻,对于一名士兵而言,足矣!
    酒囊传了一圈后,再度回到蒙恬手中,尚余小半。
    他一饮而尽,环视身边的亲卫,这才是真正的生死与共的兄弟。
    蒙恬满意地点点头,“天下勇士的热血果然能够振奋人心!”
    随后他翻身跃上马背,单手拽紧缰绳,疾驰而去,头也不回地道:“诸位,我们走吧!”
    目送蒙恬远去的背影,亲卫们齐齐跪倒在地,声音悲壮而又哽咽,“恭送,上将军!”
    待蒙恬身影消失在视线之外,蒙喜站了起来。
    他遥望远方,目光逐渐转向南方,那里隐约可见一支军队正向这边开来。
    蒙喜深吸一口气,“兄弟们,上马!”
    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优秀的战士内心激昂,但此刻却多了几分沉重。
    时间正好,料想公子扶苏已带领奴兵到达要塞,那是左军救援后军的必经之路
    尽管如此,此事颇为蹊跷,两位智慧卓绝之人,缘何选择次子胡亥继承秦二世之位?
    此刻,他们无暇深入思索,因为觐见始皇帝已是燃眉之急。
    蒙恬与卫尉羯素无交情,擅自闯入卫尉大营必遭卫尉军重重包围乃至诛杀,此乃难以回避的事实。
    然而,蒙恬对此坦然接受死亡。
    对他而言,真正紧要的并非自身生死,而是卫尉羯无法离开始皇帝身边。即使自己受左军右军阻挠,卫尉羯也无法迅速前来救援。
    而这,恰恰符合蒙恬的意图所在。
    唯有看到卫尉羯无论如何都不愿离开始皇帝,才能确证其忠诚之心。卫尉羯必须寸步不离始皇帝,始皇帝的安全才有保障。
    因此,蒙恬并不需要卫尉羯下令让卫尉军放行,只需让卫尉羯得知,蒙恬手中握有长生不老之药,且该药已送达中军大营。
    届时,卫尉羯定会心生动摇,但回忆起以往诸多方士的欺诈,他必定存有疑虑。
    这时,蒙恬沿途的浴血奋战,其英勇无敌的形象恰好成为一种验证——他是试药之人,那超凡的表现足以让卫尉羯信服。
    卫尉羯极有可能冒险一搏,将长生不老之药呈献给始皇帝御览!
    整个计谋虽看似精巧,实则步步险招。
    其中另一关键人物,正是公子扶苏。
    亲卫骑兵必须吸引所有人的注意,牵制防线,实质是为了在局势无法逆转之际,能让公子扶苏逃离琅琊,奔赴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尚有三十万长城军,足以对抗卫尉军。
    在制定计划时,上将军蒙恬仿佛预见到自己没有退路,他并未为自己留有任何退路,但他为公子扶苏铺垫了一条出路。
    蒙喜深深吸了一口气,眺望着要塞方向。他们不能随上将军一同前行,因为他们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
    即便战死也不能单纯作为将军的护卫,心中难免失落,但面对的却是公子扶苏,如此看来,这样的牺牲也算值得!
    此刻,他们行动的速度至关重要,必须尽快将所有兵力引向自己。
    所有人都可以赴死,唯有公子扶苏,绝对不能死!
    蒙喜一行人策马疾驰自山岭之巅,呼啸的风刃在他们身上掠过。每个人都挺直腰板,目光坚毅地注视前方。
    真正的勇士,必如上将军一般,即使深知前方是一条绝路,也要勇往直前,锐不可当!
    蒙喜粗糙的肌肤感受不到风的猛烈,此刻他的内心却如同风一般自由无拘。
    马儿奔驰愈急,风就愈烈,但这对于久经沙场的长城军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
    长城军长期驻守河套地区,军中将士大多豁达豪放,鲜有勾心斗角之事。
    而在军中,更是远离朝廷各方势力的权力争夺。比如李斯当年的《谏逐客书》,在整个军中几乎无人知晓。
    军中将士不在乎当今丞相是谁,也不关心三公九卿的具体人选。
    更别提刚刚走出囹圄不久,少子胡亥的老师赵高。
    长城军所需做的就是每日刻苦训练,一旦接到命令,即刻冲向战场,扞卫秦国疆土,将北方匈奴逐出境外;倘若君王下令,甚至可以进一步收复北方领土。
    长城军以守护国家、保护民众为荣耀,哪怕整日与大漠风沙相伴,也毫无怨言。
    河套地区的恶劣气候,早已使得琅琊的风都无法穿透他们的皮肤。